美文网首页
中国人的大学之道

中国人的大学之道

作者: 一段小文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18:48 被阅读47次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影响,根深蒂固,在西方人的眼中,它与基督教一致,是宗教般的存在,在日本学者的眼中,它可比作日本的皇权,孔子则有“天皇”的象征。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是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凡是个读书人皆可背诵几句。而中国人的大学之道,有更多的智慧藏于其中。

    于国家

    儒家思想,不管是作为宗教还是哲学,要在一个国家发扬光大,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君主们更多的看到的是它驾驭天下的能力,一定要是利大于弊,然后加以修改再推崇。先秦时期的儒家依旧还是孔子的儒家,儒家崇尚仁义,并且尊古,希望回复周制。而西汉之后经由董仲舒发展过后的“外儒内法”的儒家,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儒家,是升级版的儒家,不再是孔子那时的儒家,从那以后,儒家便受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推崇。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强调成为圣人,只需要做平常事情,并不需要做奇迹,做平常事时有了高度的觉悟,就有不同的意义,就能成为圣人,所以要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开始。而生活中,要讲“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这样生活的百姓,自然也就是顺民了,安安分分地过日子于统治阶级是最大的利好,看看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是读书人的榜样,也成为了帝王将相认可的圣人。

    于君王

    帝王将相主张的是内圣外王,对内的修炼,依靠儒家方法无误,对外还得用法家那一套,你可以讲仁义道德,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就像清末衰败时光绪帝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里的讲话,“道德救不了你自己,也就不了中国。”。帝王的起点是“治国平天下”,目标是天下太平盛世,所以仁义道德需要帝王下辖的臣子去遵循,自己要见机行事。回想,哪个朝代的创立者是严格按照儒家教义来做的呢?谁的天下是靠“大学之道”来打的呢,帝王要用的也是“拿来主义”,对于我有用的就用,对我没用的就不用。毕竟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是结果导向的。

    于百姓

    按照《大学》之道,读书人立志“治国平天下”,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被现实定格在“修身齐家”,同时“之乎者也”也受人尊敬,百姓们还是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志当存高远,大公无私等等。但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可以满口仁义道德,同时自私自利,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传统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与《大学》中的观点并不冲突, “古之欲明明德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以为了小家牺牲大家,为了自己牺牲别人,如果你说他私,他是不承认的。

    中国人的大学学习之道

    大学作为国学基础,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和理解也是片面的,有人只知道大学讲的是“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说《大学》是“大人之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伟大、纯粹、光明的人。《大学》的核心也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养的功夫”,就是“内明之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部分是“外用的知识”,就是“外用之学”,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学国学,首先应该学这个“内明之学”,如果没有内明的修养功夫,等于什么都不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人的大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hn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