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

作者: 观复知常 | 来源:发表于2016-11-27 07:21 被阅读239次

文/观复知常

《大学》首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谓之国学

首句即为大学之道的阐释,第一章后面所有内容即是对这句话的详细说明,后面所有章节又是对第一章的说明。本文就写这句话的认识。

如此,简单的说,若懂得这首句,你就读懂了《大学》,其余字句、章节不看也罢。

然而读经,总是由多读、熟读、朗然于心、进而践行所得,这么个程序不断循环递进的。也许我今天所得,又会被未来某天的践行、再读后的理解所推翻,得到更新的理解。这样说来,后面的字句、章节,又需要读者反复的读、揣摩,进而去读与之相关的文章、经典,思考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点点滴滴,朗然于心后践行到你的每一个行为上去,如此,反复认识提高。这是读所有经典的方法,也是读经的魅力所在。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这首句。

大学之道是什么呢,明-明德,明明德过程中和明明德后干嘛呢,亲民、达至善。

至善之学

为什么我要说:明明德过程中和明明德后这样的表述呢,因为明明德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有些人不夸张的说终身不能明明德,所以亲民和达至善这个不是明明德后干的事情,而是明明德过程中同步要做的事情。

接下来解释下“明德”这个概念,把“德”这个概念解释最清楚的在《道德经》中(以后有机会在那里详细写我的体会),相对于明德这个概念,我觉得应配一个暗德(不完全等同于玄德)就更清晰了,明德+暗德谓之常德(玄德、常德、上德这些概念在道德经中)。什么是明德呢,就是我们看得见的、为大众所熟知的、真切体会得到的道德。

明德在《道德经》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德(不完全是明德)的表现形式,目的在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达明德的状态。

当我们理解了明德,就达到明明德了(明就是明白的意思)。明明德是第一步,这不够,只是初步知道这个概念,不行,还得践行。要通过践行来进一步加深对明德理解,进而进一步明了明德。怎么办呢,实践-亲民,把习得的东西用到实际中去,用在一言一行中去,用在对待周边的父老乡亲中去,用来处理遇到的一切问题,处理过程中紧尊上面明德的原则,不得越雷池半步(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达到很高境界的不越雷池),以至于达到至善的状态。

明了明德、践行亲民、达到至善的状态,并反复凝练提升、升华,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明明德,也就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就是一个明明德的过程,明明德并践行才有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是明德(明了德,也可以说名其德)于天下。大学之道说简单也很简单,说难还真难。古往今来,懂的这个道理的很多,践行的也不少,名德于天下的却少之又少。大学之道-儒家核心-明德至善之学,一句话足矣。


换个视角看经典


相关文章

  • 大学-大学之道

    文/观复知常 《大学》首句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首句即为大学之道的阐释,第一章后面所有内容即...

  • 清华博士、硕士走进孟庄专题科普讲座暨成长经历报告会

    开场前 一、观看《清华大学记实片》 ①大学之道,创新为核; ②大学之道,开放为要; ②大学之道,...

  • 知行格第298日: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大学之道》笔记之“修身齐家” 正文: 读《大学之道》,重温《大学》精髓,再悟“大学之道”...

  • 《大学》与大学之道

    一、《大学》及其作者 《大学》位居《四书》之首,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从古至今,《大学》都受到极高的评价。汉儒郑玄《三...

  • 大学通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 【大学】何为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何谓大学? 在古时候大学文集,是写给诸王诸侯,为官者的修德之道。 大学所...

  • 大学之道

    卫斯理考入一所普通大学,他憧憬着大学生活像中学老师讲的那样美好,美丽的邂逅,悠闲的时光,漫步校园的轻松惬意。 枯燥...

  • 大学之道

    首先明确人生目的:追求幸福人生,那么大学阶段就应该做一些和幸福生活相关的事情。 填报高考志愿的建议 城市> 大学>...

  • 大学之道

    不学无术真的会很无聊,不知道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干嘛,自己也没有个方向 日常生活会变得非常颓废,希望高考后的你不要向我...

  •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

网友评论

  • 5a696b16719a:您好,认真学习完,觉得思路很对,《大学》的核心就在于三纲,更在于明德,这点我很认同,但是对于明德的诠释,我不认同。1.不同学派之间的话语体系问题。不同学派对于其核心概念的认知可谓天壤之别,怎么能相互诠释呢?儒道本身就是差异很大甚至相对,儒家之道德乃积极践行伦理政治以实现自由,道家之道德乃无为逍遥以实现自由,本身是反儒家的伦理政治的,这样互相诠释恐怕不得其正。2.作品成书年代问题,《道德经》的成书年代虽无确定,但根据《史记》记载,《道德经》是老子应关令所求而作,可知大致在于老子晚年或者去世后几年,而《大学》则出自《礼记》,《礼记》出于汉代儒生,两书年代相差巨甚,所用概念差别,亦无相同之处。所以以此释明德,个人感觉不合适。一家之言,还望指正。😊
    观复知常:@学哲学的壮壮 各有各的理解,在我的理解里面,儒家仅是道家的一个分支,我思考过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证据也不足很难论证。你觉得有差异也是正常的。我觉得要认真学习中国思想、道德还得向更早的源头去看,至少得夏商周甚至之前,他们才有交集。

本文标题:大学-大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ng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