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2日,国际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
这是国际上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高度认可,是王德民的骄傲,更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因为,王德民先生是一位唐山人。
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王德民院士是一位中瑞混血。他妈妈是一名瑞士人。幼年时期的王德民先生,常常被别人看成是外国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7751/096758fdd2162940.png)
尝尽孤独与冷眼的王德民,终于在1955年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高考,他以各门近乎满分的成绩出线,其中数学100分,物理98分,化学96分。
那是一个100分制的年代,这样的成绩,考入清华北大是没有一点没问题的。而他本人也这么认为,很自信地报考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不幸的是,这两所顶级大学都拒绝了他,理由就是他那张帅得掉渣的脸孔,这分明就是一个外国人嘛!接受他的是第五志愿北京石油学院。
王德民先生说:“是石油选择了我,不是我选择了石油事业。”在那个灰色的年代,高考不能只看成绩,更重要的是出身,他根本就无法选择。
尽管没能进入清华北大,但是王德民依然努力学习,196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却主动选择基层,奔赴刚发现石油的大庆油田,在那里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艰辛困苦,没有能磨灭他的斗志,更没有磨灭他爱国的热情。身为中科院院士的王德民,更是东北石油大学博导,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发明专利,其中很多采油技术远超国外水平,成为了很多西方大公司想要得到的科学家。
王德民院士本可以拿技术在国外换的大量财富,但是他却不为所动,扎根中国。
“和国外比,我的工资不算高,但足够我用。世上有哪个地方有条件让我组织几万技术人员向大自然进军?有哪个老板能给我这么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干?只有中国。”
王德民院士宁惜故乡一捧土,不爱他国万两金。
2017年,80岁高龄的王德民院士带领团队攻坚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技术,使得已经关停13年的区块成功实现了四次采油,初步突破石油工业长期没有解决的,“如何经济有效进行四次采油”的难题。
如今,80多岁高龄王德民院士依然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样的院士是故乡人民心中的英雄。
![](https://img.haomeiwen.com/i4307751/cfdbda22918bbd21.png)
生活中的王德民先生,至今还流传着让人捧腹的故事。
包饺子的故事。
1961年除夕,食堂给职工发下白面和肉馅改善生活,刚毕业没多久的王德民哪里会包饺子?他妈妈还是一个外国人,没教过他啊,于是他就用所有的东西包了两个特大号的饺子。真不知道他怎么把饺子做熟的。
用量杯计算酒精摄入量
王德民先生非常注重健康,到2007年的时候还坚持每天上下15楼爬楼梯锻炼。中午吃点蔬菜、水果。他经过计算,每天摄入18克酒精,既不多喝也不少喝。如果是茅台酒,53度,王先生应该喝33.96g,算下来应该是34.5ml。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量杯,真是难为老先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