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节,我去学校图书馆赶写开题报告的作业,晚上八点半开始,暴雨大作,二公里的回家路,走了半个小时。翻翻朋友圈,不时有人秀七夕的合照或是跑步的照片。我翻看了下微信收藏的文字,发现了一篇《人物》杂志采访复旦大学中文系老师的访谈,主题是“为什么相爱越来越难”。当时看了这篇访谈,觉得很不错,有些对于感情和爱情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梁永安老师的爱情课,据说非常受欢迎,有人把讲课视频制作成六万字的逐字稿,同学之间争相传送。
对梁老师的访谈,以下摘取一部分观点:
1-现在的年轻人有一些十几岁就出去读寄宿学校,30岁左右才结婚,中间晃晃悠悠十几年,个性发展,精神成长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前辈,人和人的相遇更加多元化。
2-一个人有了爱情,孤独消失了,同时,看世界的角度、眼光也会变得不太一样。两个人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情感,两相融合,就有了完整的一面,进入了一个伦理的世界,有了人间常情。如果没有爱情,这种完整性就没有了。同时,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跟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文化性、精神性的关系,拥有了爱情,可以令这种关系更有肌肤感,在这个世界生存,不光是精神的、文化的,同时也是充满了血肉感、身体感的。
3-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消费还是视觉,各种各样的时尚,形形色色,人们接受的信息很丰富,欲望也很丰富。年轻人的精神发育、个性形成起步比较早,互相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原本两个人要走在一起,必然要寻找共同性,每个人都做加减法,加厚与对方共同的东西,减少与对方冲突的部分,也就是说需要修剪自己。但是现在的青年文化里第一条是不委屈自己。
4-爱情有一个基本的情感特点,就是愿意替对方多干一点,互相创造幸福。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这个能力,只是希望你是我的资源,你符合我的愿望,你让我幸福。越是亲密关系越容易这样,在爱情的名义下释放出来很多自私性。这也有人性内部的原因,美国做过一个人性测试调查,结论是,在整个人类中,真正有利他主义本能的人只占4%,剩下96%本能都是利己的。
5-社会转型时期,每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定位大部分还比较迷茫,爱情变成了一个对自己身份的证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里缺乏爱,或者说生活里面潜藏着自卑感,会想要通过爱情的美好来获得另外一种生存。这导致双方的输出能力很差,为对方多做一点的能力很差。
6-现在的爱情像做买卖,特别讲究「对价」,我给你做了顿饭,你要感谢我,你要马上对我怎么样。其实人需要的是尊严感:我要做什么事情,我有标准,我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利,而是因为我必须这么做,这是我的价值观。但很多人面对感情的时候有一种功利的想法。这种心态跟当下的房价越来越高、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是有关系的。
7-现在的很多困难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集中了很多优质资源,年轻人涌进来,小城镇越来越虚空,一线、二线城市里的挤压感越来越重。大城市的年轻人往往是一边痛恨着,一边坚持着,在外部的挤压里坚持,就对自己的小世界有了更高的期待,对伴侣有了更高的要求,彼此加码,给对方加压,希望你能救我于水火之中,希望你在我受到的挤压之中,给我更多的温暖来治愈我。这也是极其不正常的。欧美社会没有这么大规模的问题,往往是发展不均衡的后发国家才有。
8-我们生活里往往是先确定一个恋爱,然后按这个模式,一点一点进行,送花,请吃饭,一起干什么,等等,需要人为建构出来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其实达不到爱情的本质,而只是把它建构成爱情,今天很多爱情之所以脆弱,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打造爱情的成熟度,就像我们在城市吃的水果,不是自然熟,甜度比原生的差远了。只有两个人在共同的事情里投入,两个人融成一个世界,这时候情感的发展才是自然的,非功利的。
9-年轻人更注重稳定性或者确定性,归根到底是从自己出发,希望对方是可预见的、可控的。但是一旦有什么更好的选择,自己可能首先就不稳定了。这里面有很多双方无法共享的东西,其实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现代社会我们看到的人都是片段,一个人突然跑到你面前来,你觉得不错,但你心里也没有底。所以我们的相爱往往是打折的,都在内心深处保留了一块不信任。
10-我们需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给生活一个新的情感空间。年轻人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调整,总结经验,然后才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人。这种混沌的关系令人焦虑,并不是幸福的事儿,但这种情感空间又是当下的一些人非常需要的修炼,这也是痛苦的成长。
11-我们从来没有好好培养过社会情感,就是陌生人社会里互相之间怎么交流,陌生的男女怎么相爱,我们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内心没长大,其实是以小学生的心态去做大人的事情。我们的爱情文化发育时间太短,跟我们的道德环境有关系。爱情有内在的逻辑,两个人一开始是喜欢,觉得开心,再是依恋,最后是爱情。这三步性质不太一样,但是我们往往一接触,觉得喜欢,认为就是爱情了,其实还差得远,它只是起步,作为爱的基础很脆弱。中间假如一方觉得想再尝试一下,跟其他人接触,比较一下到底哪一方才是爱,这种在我们的道德中不允许,觉得是「渣」。
12-我们的「精神人口」少,跟我们的历史有关。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的心态一直是动荡的,生活一直没有正常化,要不是国家危亡、战争,要不是阶级斗争,要不就是思想改革。我们从来没有一个正常的日常生活。
13-尽管日本现在也是低欲望社会,但是生活里的那种气氛,老百姓的人间烟火,那种说话的方式,人际交往的表情,人的行为方式和爱的表达,还是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感,有属于传统的常态。而我们就是一直处在强烈的社会变动中,人的愿望随着时代剧烈起伏,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代与代之间、每个人自身不同的生存阶段之间都充满碎裂,不连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