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鸿:浙江处州镇总兵
郑国鸿(1777年—1841年),字雪堂,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回族爱国将领。
因世代军功,18岁时承袭云骑都慰世职。1840年升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一起将英军赶出海。9月26日下午2万英军、29艘英舰进攻击定海5千守军,时郑国鸿独守的城西南竹山门要隘,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将士用刀矛阻击敌军,65岁的郑国鸿将军,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县茶田镇人。曾祖父郑智文和祖父郑恂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父亲郑朝柱,历任贵州守备和镇竿左营游击、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是镇筸千总。因世代军功,郑国鸿年仅18岁便承袭云骑尉世职。
郑国鸿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郑国鸿送往名师故交如煜处就读经学。国鸿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经数年苦读,学识优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恂恂雅饬,好吟咏,嗜穷经。由于郑国鸿研求经世之学,颇有见解,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流传后世。
立志报国
17岁时,生父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郑国鸿:“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随后,拜其夫好友桥江严如煜为师,受其“治国安邦”思想的影响。郑国鸿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中国历代名将的修身、冶军、作战经验。郑国鸿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郑国鸿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郑国鸿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
任职经历
1803年,拔补永绥屯守备,1815年调至湖北黄州协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1825年升迁广西平乐协副将,次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并代理郧阳镇总兵,1830年调任浙江湖州协副将,60岁又调回湖南宝庆任协副将。楚督裕泰对郑国鸿倍加赞赏,说他是:“老将德高,才干出众。”上奏朝廷,竭力推荐。这样,1840年道光帝将郑国鸿提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调守边疆。郑国鸿时年63岁。前去赴任。
保卫定海
定海,三面环山,北有晓峰岭,俯瞰县城,岭陡绝,临海有间道;东为竹山门,滨海,港狭水深;西为九安门,山丛叠,去海远;南为道头,空旷无蔽,海陆往来之要道。
1840年4月,侵华军总司令乔治·懿律率领40多艘船和4000余名士兵开赴中围。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定海失守。
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此后,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9月中旬,对方将29艘舰艇聚集在定海洋面的黄牛礁一带。26日上午,舰船全部窜到离定海30里的横水洋,郑国鸿等立即集合队伍,勉励将士们坚决保卫定海,“城亡吾亡,不离定海半步”。是日下午,气势汹汹的英舰列成纵队闯入定海海面,稍后,侵略军头子璞鼎查指挥船舰突然向竹山门方向进发。郑国鸿负责防守要隘——竹山门。
9月27日凌晨,侵略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是敌我力量悬殊,且定海守军武器装备落后。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三大总兵进驻定海后,认真部署防务,通盘考虑战守,表现出与定海共存亡的决心。
至此,5天5夜,侵略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
战死沙场
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国军队以为清朝军队无从瞭望,企图偷袭。郑国鸿等将领料定对方必至,伏地倚土,瞩睨四望,忽满耳风篷声,又海水有声,似船头遇风吹一般。几个小时后,英国军队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这次总攻,对方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在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
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英军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人,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对方攻破,随征人员及1200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这一役连续血战六昼夜,杀伤不少,终因寡不敌众,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
史书记载
《清史稿·郑国鸿传》
《清朝柔远记》
《凤凰厅(县)志》
《定海厅(县)志》
历史评价
裕泰:“老将德高,才干出众。”
陈康祺:至于陈忠愍公之守吴淞,葛壮节、王刚节、郑忠节三公之守定海,及公之守虎门,皆以同舟匪夫,援绝鼓死,结缨免胄,颓我长城。余生庚子,世贯海东,采父老之传闻,睹近年之世变,濡笔纪此,愤气填膺。
后世纪念
郑国鸿墓
郑国鸿阵亡后,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3.2米、宽1.35米、厚12公分,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三忠祠
三忠祠原为关圣庙启忠祠,清光绪十年(1884年)扩建,共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三忠祠碑,高2.17米,宽1.65米,共镌碑文1044字,记述当年三总兵抗英的英雄事迹。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6月7日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英勇搏斗,浴血奋战六昼夜,毙敌1000多人。但终因城内弹尽,援兵不到,相继殉难。在晓峰岭山岗上,还可以见到古炮台遗址。旁边供着三尊神像,就是当年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
“三总兵”纪念广场
“三总兵”纪念广场位于竹山顶,占地600多平方米,中央是由3把21米高的不锈钢宝剑组成的纪念碑。用将军红花岗岩雕塑的6米多高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像站立碑前,倚剑临风,神情坚毅,目视定海城,象征着誓死保卫国门的浩然正气。纪念碑的底座由1米多高的淡紫色花岗岩砌成,底座的北面是一组表现定海军民顽强抗击英国侵略者的青铜浮雕。
傲骨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释疑丨抗英名将郑国鸿为什么要安葬在溆浦?
资料来源:湖南日报新媒体
文/禹经安
新湖南•湖湘名人阅读
2017-07-1311:15:43
人物简介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溆浦县江口镇人。父朝桂,官至贵州上江协副将。国鸿少时聪颖,十七岁就读于沅州明山书院,拜其父好友桥江严如煜为师,受其师严如煜“治国安邦”思想影响较深,从少年开始就立志报效祖国。
清乾隆六十年(1795),伯父郑庭松(镇竿千总)平苗身亡,因伯父无子以国鸿为嗣,朝庭恩赐郑国鸿为“云骑尉”世职。嘉庆八年(1803)郑国鸿从凤凰厅同知傅鼐,因平永绥厅(今花垣县)苗有功,授永绥屯守备。后累迁升湖北黄州协都避,湖北提标中军参将及广西平乐、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宝庆(今邵阳)四协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升浙江处州(今丽水)镇总兵。
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侵占我浙江定海,原本应在签订《穿鼻草约》后归还,但英军违约不撤。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郑国鸿奉命与安徽寿春总兵王锡朋、定海总兵葛云飞渡海接收定海,以“宣恩释俘”方迫使英军退出。接收定海后,郑、王、葛三总兵根据定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面地势平坦的地形,修建东西两山炮台和被破坏的城墙,并在城南凌半塘一线,修筑一道长5公里的土城,以加强定海的防御。并由郑国鸿守竹山门,王锡明守晓峰岭、葛云飞守土城。
同年9月,英国公使璞鼎查率领兵舰29艘,侵略军二万余人再犯定海。当时定海守军不过五千人,敌我力量悬殊,三总兵联名要求增援无望,决心协力负重、同心抗敌,与定海共存亡。
9月26日,英使璞鼎查亲弈战船两艘,趁海潮闯入竹山门窥探形势。国鸿即令守军猛烈炮击,辍断敌首船大桅,英军仓惶逃窜。27日英军又从竹山门登岸,被郑国鸿督兵开放抬炮,辍毙英军无数。后英军转攻新筑土城及晓峰岭,亦被击退。29日拂晓,英军一部乘舢板从城西南登陆,潜入五奎山扎立营盘,又被郑国鸿用炮火全部赶下海。30日上午,英军从城西,城南同时发起猛攻,激战至下午六时,另有一部分英军从城西南登陆,国鸿亲自率兵击退入侵英军。连战数日,我守军损伤惨重,形势万分危急。部属劝其退保晓峰岭。国鸿不从,说:“竹山不守,晓峰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场、份也!”我守卫将士前赴后继,所用抬炮红透不能装打,但始终不肯后退半步。英军连续五天进攻,发射上千发炮弹,仍未攻下定海,便不断调集增援部队,增加战舰。10月1日英军向定海发动全面进攻,分三路同时向土城、竹山门和晓峰岭发动猛攻。三总兵率守军殊死抵抗。由于汉奸带路,英军从间道偷袭晓峰岭,总兵王锡明战死,寿春士兵大多阵亡,晓峰岭首先失守,接着定海县城失陷。英军集中兵力,水陆并进压向竹山门。65岁的郑国鸿,带领士兵殊死抵抗,终因兵微将寡,弹尽援绝,敌军步步进逼,自己也身负重伤,并与外失去联系。这时郑国鸿看到战败已成定局,乃将印信交给军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自己壮烈殉国。随征将士也全部壮烈牺牲。英军复自竹山门转犯土城,总兵葛云飞亦战死。三总兵以及随征将士为国捐躯,此役即为我国近代定海军民血战英寇的悲壮史篇。
清廷为表彰郑国鸿奋勇杀敌,效命疆场,照提督例恤,与葛云飞、王锡朋并入祀昭忠祠,道光帝并许三总兵回葬原籍。
郑国鸿,鸦片战争中著名的抗英将领,与葛云飞、王锡朋同日殉国于浙江定海,史称“定海三总兵”。
郑国鸿牺牲后,国内有关典籍如《清史稿》、《辞海》、《凤凰厅(县)志》、《定海厅(县)志》都称他为“湖南凤凰人”(即湖南凤凰县人)。可见郑国鸿的籍贯是湖南凤凰县是没有什么质疑的。无独有偶,1995年我在查阅近代史资料时发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一座规模较大的“郑将军墓”就是郑国鸿将军的陵墓。郑公即为凤凰人,其墓不安葬在凤凰而埋葬在远离凤凰的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这一发现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郑国鸿的籍贯提出新的质疑。
郑国鸿安葬溆浦的由来
郑国鸿为什么要安葬溆浦?解释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江口郑将军墓是否就是郑国鸿将军墓,然后才好顺藤摸瓜查出原因的所在。
1、郑将军墓的考证
江口镇岩坪村郑将军墓是1958年间由湖南省博物馆组织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陵墓保存完好,仅墓祠被毁。由于墓碑上未书其名,因此并不知此墓主人为何人?故在普查时仅留下一张照片和非常简短的记录。1978年笔者借调到省博物馆工作,有幸结识了当年任文物普查负责人的杨桦先生,先生对“郑将军墓”有浓厚的兴趣,嘱咐我回县后应认真对其进行调查研究。1980年回县后,我曾多次赴江口镇岩坪村考察。这时的陵墓建筑大部分已毁坏。仅存高2.32米,宽1.35米的青石巨碑横卧在坟墓旁,墓碑上书(由右往左读)道光二十三年十月谷旦;诰授武显将军浙江处洲镇总兵官崇祀昭忠祠郑公;诰封夫人郑母詹氏老太君合墓;落款:曾重孙锷、孙 ;曾孙肇百;降服子鼎臣,降服孙 立。由于墓碑没有直书其名,故在1982年我于人合撰的《溆浦文物志》(初稿)收录此条时仍称为“郑将军墓”。1985年我在查阅近代史资料时,偶然发现“定海三总兵”之一的郑国鸿将军其墓碑记载相符。后查阅《清史稿》郑国鸿条,又发现其晚辈名字也与此墓碑记载相符。记载更为详细的是《舟山鸦片战争资料》中“浙江巡抚刘韵珂奏报查明阵亡葛云飞等三总兵后裔情形折”(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十七日)中称:“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家属皆随任赴浙,至未回藉,楚省无从查报……兹据该镇之子郑鼎臣禀称,伊父生伊及胞弟鼎声二人,伊现年三十九岁,由岁贡捐纳批验所大使,分发浙江候补,现奉恩尝加四品顶带。伊因胞伯国林无嗣,出继承祧;伊生子2人,长子 ,年十七岁系监生;次子绮,年十三岁,伊弟鼎声早故,有子一人锷,年十九岁,系监生,锷已生子一人,年尚幼小,伊之次子 ,伊父在日亦继与伊弟为子等情。”这篇奏折,由其子郑鼎臣详细介绍了郑国鸿后裔的情况,与墓碑文记载完全相符。同时从“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家属皆随任赴浙,至未回籍,楚省无从查报”一句来看,是否说明当时凤凰已无郑国鸿之后裔。尔后我又在《溆浦县志·茔墓》(民国十年版)查到:“浙江处州镇总兵追赠提督,世袭骑督尉,谥忠节凤凰厅郑国鸿墓在大江口(即江口镇)。”由此可证,江口镇岩坪村“郑将军墓”就是郑国鸿将军墓,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
2、郑国鸿下葬溆浦的原因
定海失守,三镇同日殉国,全国朝野震惊,道光帝挥泪下诏,赐金治丧,并许回原籍各设专祠。有关安葬三总兵一事,浙江巡抚刘韵珂于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即三总兵牺牲后第28天)呈送道光帝奏折中称:“……查葛云飞浙江山阴人,郑国鸿系湖南凤凰厅人,王锡朋系顺天大兴县人,郑国鸿有子郑鼎臣系浙江候补批验大使,此外子孙几人,及葛云飞、王锡朋子孙几人,臣已檄饬山阴县并咨直隶,湖南各都抚臣分别确查,候查明之日,另行具奏,至葛云飞柩已回籍,郑国鸿灵榇已到省,将来回楚之时,即令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此奏折呈送道光帝后,道光皇帝于九月二十二日朱批:“览奏不胜搁恻,继之以愤懑发指,俱依议行,钦此。”可见郑国鸿等三总兵回葬原籍,是通过皇帝的恩准。《清史稿》也载:“三镇同殉,事闻、宣宗挥泪下诏,赐金治丧,典依提督例”①三镇死事最烈,并入昭忠祠,定海收复,建专祠合祀(国鸿)、云飞、锡明,并许原籍各建专祠。”②从以上“并许原籍各建专祠”中可以看出,郑公回葬溆浦是遵照皇帝“回原籍”的旨意,这里所讲的“并许原籍各建专祠”一词中的“并许”,理所当然的是指道光皇帝;“原籍”即祖籍。《汉语大词典》:“原籍,祖居的地方,葛云飞的原籍在浙江山阴县,故他的灵柩已运到山阴县。“建专祠”中的“建”即“造”,“专”是指为他个人,“祠”即“昭忠祠”见前句“并入昭忠祠”。这里所说的“祠”指的就是陵墓。古人建墓,旁多建祠,并有守墓人。此处所用的“建昭忠祠”,可参阅郑国鸿墓碑:“诰授武显将军浙江处州镇总兵官崇祀昭忠祠郑。”再可参阅福州市“马江昭忠祠”即光绪中法、马江海战阵亡将士陵墓。其墓碑上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③。由此可见“祠”就是陵墓。
郑国鸿回葬祖籍地,其方案理所当然是由其子郑鼎臣提出的。这时郑鼎臣已是三十九岁的壮年,时任浙江批验所大使,在浙江巡抚刘韵珂“查明三总兵后裔的奏折”时,郑鼎臣又以战功升为四品顶带的官员。从年龄和职官来看,都已到了成熟时期,他理所当然的知道自己的“祖籍”在什么地方。如果按各典籍所说的在“凤凰县”,那么他又怎么敢违抗旨意,将其父的遗体葬入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呢?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旨意是绝对不能违抗的,何况郑鼎臣自己又是朝廷新提拔的四品命官,因此就更不能违抗皇上的旨意。所以说郑国鸿回葬溆浦,是由其子郑鼎臣所提出,是遵照皇帝的旨意而回葬溆浦,由此可见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是其祖籍地是可信的。
3、江口镇岩坪村郑姓
这不是个巧合,郑国鸿安葬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这里的村民大多姓郑,小地名叫“郑家院子”。据当地《郑氏族谱》记载:“郑氏自宋末仕文公任三州刺吏时,为避乱而解甲归田,迁湖南辰州府(今沅陵县),复迁溆浦县堆村(今水东镇联合村)。晚甫公迁居江口镇岩坪村,时为元末。”自晚甫公后,郑姓班辈为:“宣源文义思,志楚秀子天,良国元锡如,立所昌能大。”郑国鸿与其兄郑国林当属晚甫公十二代子孙。现岩坪村后山及一些地方所埋葬的“国”字班的人,都属清道光及光绪年间的墓坟。由此可见,郑国鸿的班辈和岩坪郑姓相符,而且与其同“国”字辈的,也都是同时期的人,故岩坪郑姓每年清明,都要来此祭祀。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郑国鸿埋葬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应该是郑国鸿将军的祖籍地。
郑国鸿“凤凰人”的由来
众所周知,现今国内众多的典籍都称郑国鸿为湖南凤凰人,郑国鸿牺牲后,其浙江巡抚也称他为“湖南凤凰人”,后到湖南凤凰查询又称:“至未回籍、楚省无从查报。”可见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解释清楚。
1、郑国鸿的入仕之路
是关系到各典籍为什么称他为凤凰人的关键问题之所在。《清史稿》郑国鸿条载:“郑国鸿,安雪堂,湖南凤凰厅人,父朝桂,贵州协副将。伯父庭松,镇竿千总,殉苗难,无子,以国鸿嗣,袭云骑尉,从傅鼐剿苗,授永绥屯守备……”《凤凰县志》也载:“郑国鸿,字雪堂,父朝桂……乾隆六十年(1795)伯父郑庭松(镇竿千总)因镇压苗民起义身亡,即以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嘉庆八年(1803)郑国鸿从凤凰厅同知傅鼐围剿永绥厅(今花垣县)苗民龙六生起义军,被授为永绥屯守备,后累迁湖北黄州协都司,湖北提标中军参将及广西平乐,湖北竹山,浙江湖州,湖南宝庆四协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升浙江处州镇总兵。”可见郑国鸿是通过伯父郑庭松战死后,以过继子承蒙皇上赐袭“云骑尉”之职而步入仕途的。伯父死前是任镇竿④(凤凰)千总,故凤凰是郑国鸿步入仕途的第一站。
2、伯父郑庭松不是凤凰人
镇竿(凤凰)千总,在当时是属朝庭正六品武官,比文职县令还要高一级,清代朝庭对下属官员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严禁本地人在本地为官,当属朝庭管理的凤凰县也绝不例外。《清朝典制·回避制度》规定:“外官自督抚至州县官,亦不许以本省人任本省之职,有的虽非本省,但本人原籍与任地相距在五百里以内,也在回避之列。”清乾隆三十二年又制定:“有官居本省而距家三百里外者,俱准毋庸回避。”溆浦与凤凰相距以在三百里以外,郑庭松就是根据后一条而任镇竿千总。清代的这种回避制度是非常严格,在地方志中反映非常明显。据《溆浦县志》记载,溆浦县辖下的龙潭巡检司官员(正九品或从九品)自清顺治至宣统末,共有五十六位官员在此任职,其中没有一位是本地或三百里以内的官员担任,因此可以说,凤凰不是郑庭松的祖籍地,反言之,如果郑庭松的祖籍是凤凰,那他绝对不能在凤凰任职。既然伯父的祖籍地不是凤凰,那么郑国鸿的祖籍就更不用说了。
3、“凤凰”应该是郑庭松的官籍地
清代的户籍制度比较复杂,《清史稿·食货》载:“凡民之著籍,其别有四,曰民籍,曰军籍,亦称衔籍;曰商籍;曰灶籍。”又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附注)记载:“籍(分)民籍、军籍、医籍、灶籍、官籍……”郑庭松时任镇竿正六品千总之职,可见凤凰只是他的官籍地。正因为伯父的官籍地在凤凰,这里也就是郑国鸿步入仕途的地方。乾隆六十年(1795)因伯父战死,朝庭授他“云骑尉”世职,其时郑国鸿刚好是二十三岁的青年,嘉庆八年从凤凰厅同知傅鼐平苗而升永绥屯守备,故郑国鸿的所有履历必然是填写“凤凰县”了。这一点不足为怪。比如凤凰某同志在溆浦工作,其子女参军他所填写的籍贯当然是填写现在居地的溆浦,而其人的祖籍地,应该是凤凰县。
郑公与溆浦籍人士的交往
《凤凰县志》载:“国鸿少时聪颖好学,就读于名师严如煜,探求经世之学。”严如煜,溆浦县桥江人,字炳文,号乐园(1769-1826),十四岁就读与岳慧书院,二十五岁主掌沅州明山书院(郑国鸿就是此时从师与严如煜),历官陕西汉中知腐,陕西兵备道,陕西按察使等职。严如煜非常注重军备。曾著有《苗防备览》、《洋防备览》、《屯防书》、《三省边防备览》等著作,曾被嘉庆帝亲擢第一,严如煜长郑国鸿八岁,与其父郑朝桂交往甚厚,故将十七岁的郑国鸿送至沅州明山书院(院址在今芷江),就读严如煜名下,郑国鸿在此接受了严如煜很多的“精忠保国”、“不畏强敌”的爱国思想,日后他积极的投入到“平苗”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他的升职和牺牲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其传略中,将从师严如煜纳入其中。从这一点中也反映出,严、郑两家的交往,除了友情之外,还必然有同乡之情所牵连。另据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二日钦差大臣裕谦上谕皇上的奏折称:“所奏凤阳、颖州二府乡勇,已饬太平府知府舒梦龄前往雇觅。”⑤舒梦龄、湖南溆浦花桥人,清道光二年进士,曾任亳州、泗州知州,后任凤阳、太平、安庆府知府及山东登莱青兵备道。
舒梦龄也与郑家有所交往。他带领凤阳、颖州二府乡勇增援定海时,正是郑国鸿牺牲后的半个月时间内,从同乡关系来看,他对郑国鸿回葬溆浦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郑国鸿将军的祖籍地就是其安葬地——湖南省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是千真万确。
以身殉国的定海总兵郑国鸿
时间: 2015-01-20 16:01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
谌许业 谌 勇
清明时分,我们乘回家乡给祖宗扫墓之机,绕道到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凭吊中华英雄郑国鸿。站在郑国鸿墓和昭忠祠前,望着北去的沅水和溆水汇合处的奔腾浪花,想着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国的重任,中华英雄郑国鸿的英雄事迹无不激励着我们。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英军舰29只,火轮船2只进攻定海,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守兵5000人血战六昼夜,力竭战死,定海再陷。中英开战以来,定海抵抗最力,英军受创不小,把鼓浪屿的军队都调来增援。”160多年来,定海郑国鸿三总兵的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一直为中华儿女所传颂。
郑国鸿,字雪堂,1777年出生于湖南溆浦县江口镇岩坪村。据《郑氏族谱》记载:“郑氏自宋末仕文公任三州刺史时,为避乱而解甲归田,迁湖南辰州府,复迁溆浦县堆村,后由晚浦公迁居江口镇岩坪村,时为元末。”自晚浦公后,郑姓班辈序号为“宣源文义思,志楚秀子天,良国元锡如,立所昌能大”。郑国鸿当属晚浦公十二代子孙。其祖父郑恂、父亲郑朝柱均出身行伍。郑朝柱生子二人,国林居长,国鸿排行第二。
郑国鸿从小聪颖好学,博闻强记,性格刚强,志向鲜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开始在当地读书,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去沅州(今湖南芷江)明山书院,师从其父故交、名师严如煌门下学习,就读经史,以后专攻《诗》、《易》,著有《诗经疏义》、《经括旨》、《易经崇源》等颇有见解之作。师严如煌还注重军备,著有兵书数十种,颇具爱国思想,尝以“精忠报国”、“不畏强暴”告诫郑国鸿,使其颇受启迪。17岁时,生父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他:“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他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我国历代名将的修身、治军、作战经验。他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他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他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郑国鸿深受家庭父辈的教导与影响,从小酷爱骑马、射箭、练武功,习武常用两把大刀(一把重九十斤,一把重一百二十斤),素有“神箭手”之称。由于年长日久的勤学苦练,摸爬滚打,郑国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可谓文武双全。
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郑国鸿在沅州(今湖南芷江)参加乡试,中了武举人。郑国鸿深受伯父喜爱,常授以军事思想和知识,郑国鸿也十分喜欢和敬重伯父,常与伯父就一些军事问题进行理论。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郑国鸿投军于伯父郑庭松部下。同年,郑庭松在征战中阵亡,无子,以郑国鸿为嗣,袭云骑尉。
郑国鸿步入仕途后,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为座右铭,严以律己,勤于职守,严明治军,深得上司信任,士兵拥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拨补永绥屯(今湖南花恒)守备;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任湖北黄州协都司;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任湖北提标中军参将;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任广西平乐协副将;第二年任湖北竹山协副将、护理勋阳镇总兵;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任浙江湖州协副将;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任湖南宝庆协副将;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郑国鸿擢升浙江处州总兵(总兵,正二品,相当于当代国家公务员职级的省部级正职官员)。
1839年,正值我国开展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40年6月3日至25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他在东莞县虎门滩,将收缴的237.62万公斤鸦片烧毁。英国侵略者以武力破坏禁烟运动,点燃了侵略中国的战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由于在广东、福建未能得逞,遂以主力北犯浙江。1840年7月6日,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清政府为之震动,急调郑国鸿、王锡朋两总兵会集定海,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协同抗英。三总兵中以郑国鸿年龄最大,这时已63岁,比王锡朋大9岁,比葛云飞大12岁。郑国鸿在离开湖南前往处州赴任时表示,“我虽年过花甲,但救国之志犹存,若英夷敢犯,我当效仿古人墨经从戎之意,杀贼卫国,在所不辞”。
1841年2月23日,以葛云飞总兵为第一队,王锡朋总兵为第二队,郑国鸿总兵为第三队,率清军4000余,在镇海之滨庄严宣誓,乘船渡海,于第二天上午到达定海港。郑国鸿等三总兵抵达定海后,立即部署军队,摆开阵势。盘踞在定海的英军看到三总兵所率部队士气高昂,声势浩大,加上英军自身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于2月25日撤出定海海域。
定海位于舟山岛,是浙东的重要门户,三面环山:后为镇鳌山,左为青垒山,右为晓峰岭。三山相连,有利于设炮扼守,而城南滨海,地势平坦,很容易被敌人突破。三总兵积极备战,与深受英侵略者其害的定海人民一道,昼夜奋战,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从城东南青垒山起,经城南至西面竹山门,硬是建筑了一道长达4200多米,高3米,厚1.6米的土城墙。与此同时,两江总督裕谦(蒙古镶黄旗人中坚决主战的人物)奏请清廷升定海为直属厅,增添陆路守城士兵1800人。
9月26日,侵华全权代表丑鼎查、海军司令巴西、陆军司令郭富在攻占厦门后,率军舰6艘、测量船1艘、武装汽船4艘、运输船19艘,兵力4000人左右,第二次进犯定海。原计划先攻镇海,待占领宁波后再攻定海。由于天气恶劣,英军船无法集结镇海。于是,英侵略军改变计划直攻定海。当天下午,海、陆两司令率4艘军舰闯入竹山门。葛云飞亲自督军开炮,打断离岸最近的一艘英舰头桅。英军见势不妙,撤出竹山门,继续准备进攻。葛云飞见势急迫,与郑国鸿、王锡朋商议,重新调整防区:葛云飞部驻土城要冲,担负正面防御;王锡朋部守城西制高点——晓峰岭;郑国鸿部守要隘——竹山门。三总兵抱定“以身许国、生死以守”的决心向将士传令:“城亡人亡,不离定海半步!”战争极为激烈。
从27日开始,英军连续轮番进攻,均遭各路守军有力还击。郑国鸿率部用抬枪狠狠射击,迫使英舰狼狈逃窜。28日,英军“摩底士底号”船长爱尔斯、“哥伦拜恩号”船长葛拉及“复仇号”船长企图由竹山门登陆,经激烈战斗,被郑国鸿所部击退。29日,英军出动军舰5艘在五奎山南泊定,并上山建造炮台,以击半塘土城。葛云飞在土城亲放大炮还击,歼敌无数。到9月30日,英军因登陆连续受挫,便调兵遣将增援定海。这时,定海抗战将士已处非常危急的境地,大雨又昼夜不停,平地积水很深,防地一片泥泞,给守军带来极大的困难,因防守线远离营房,在风雨交加之中,清军连生火煮饭的地方都难找到。官兵每天只能分到六条香糕,九只光饼,充饥食品合计不到半斤。到后来,每人一昼夜只能得到三两稀饭。但定海人民在自己都无法生存的险恶环境下,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支援防军,有时冒着狂风暴雨送去饭食,慰藉守军。有一次,当地百姓考虑到郑国鸿年过花甲,千里迢迢来定海抗英,特地给他送去一碗人参汤,以表敬意。郑国鸿激动地说:“我身为总兵,即使喝定海一杯水,也感不安,如独饮参汤,更愧对父老。”言毕,将参汤倒入水缸,呼官兵共饮,以激励士兵。在郑国鸿的感召下,定海守军日夜枵腹作战,给侵略者以重创。
10月1日清晨,定海被大雨和大雾笼罩,英侵略军利用大雾掩护,兵分三路,倾巢出动:一路进犯土城,一路袭击晓峰岭,一路抄袭竹山门,对定海发起总攻。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两个纵队强行登陆,王锡朋和将士顽强抵抗,直到全部阵亡,晓峰岭失陷。然后,英军从晓峰岭分两路:一路从山顶东下,进攻定海城;一路沿山背南下,向竹山门逼近。面对居高临下潮水般涌来的英军,有人劝郑国鸿退守晓峰岭,与葛总兵合力以抗,遭到郑国鸿坚决拒绝。他坚定回答说:“竹山不守,晓峰岭乌能自存,武臣致命疆场,份也。”不久,晓峰岭失守,郑国鸿腹背受敌,但他沉着指挥,毫无惧色。在炮筒已热得发红不能再发炮的情况下,郑国鸿率守军前仆后继,与敌人展开肉搏战。“郑国鸿在竹山门望见敌势弥漫,知事不可为,以印授军校,单骑赴敌。”他拔出“昭勇”、“成功”两把宝剑,纵马冲入敌阵,挥刀斩敌数人,自身也中弹数十发,最终与1000余名将士一同壮烈捐躯。
溆浦江口镇岩坪村“郑国鸿与詹氏墓”
在王锡朋、郑国鸿守军顽强抵抗的同时,葛云飞率部从东岳山沿土城一线直杀至毛竹山麓。手斩数十英军的葛云飞身受重伤40多处,最后胸部中弹,被敌劈去右边面颊,他仍怒睁左眼,倚做杀敌状,壮烈殉国。
这就是鸦片战争中英开战以来,抵抗最为有力、战争最为激烈而壮丽的定海六昼夜保卫战,郑国鸿三总兵率领守军用土枪土炮,英勇抵抗船坚利炮的英帝国主义侵略者,共毙伤侵略军3000余人。郑国鸿等三总兵和5600守城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极大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不屈不荛的斗争精神,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用鲜红的热血谱写下了最悲壮的爱国主义光辉篇章。
噩耗传至京城,道光皇帝十分震惊,他“掉泪下诏,赐金治丧”,并在定海建“三忠祠”,在总兵原籍建专祠。1844年,仅用四个月时间,一座有前大殿,后大殿,偏殿组成的“三忠祠”在定海城南建成。祠中安放着郑国鸿、葛云飞、王锡朋等人的牌位,偏殿内立有《三忠祠碑记》,碑文1044字,概述三总兵抗英斗争英勇事迹。清代诗人纷纷做诗赞颂三总兵爱国献身精神。诗人赵函诗云:“晓峰岭头挫贼锋,六日相持气弥振。我军下压贼仰登,势与鹦鹉同飞腾。一炮山前将星坠,奇尸竞去谁能争。竹山门、东岳宫、贼所到处烟焰红。郑葛二镇同战死,天教鼎足成三忠。吁差呼!舟山之战此三镇成三忠!从而死者寿春一旅悲沙虫!”
定海人民至今还深情怀念郑国鸿等三总兵,把三总兵当成定海城的“保护神”。为了缅怀民族英雄,1997年上半年,舟山市委、市政府又在当年郑国鸿壮烈殉国的古战场竹山门,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面积十公顷的“鸦片战争纪念公园”,核心纪念区内新建有“三忠祠”和郑国鸿、葛云飞、王锡朋三总兵高达6米的花岗石雕像,并建有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题写馆名的“鸦片战争纪念馆”。
郑国鸿的灵柩早在1843年10月以20余艘官船由浙江自长江经沅水护送回溆浦原籍,与夫人詹氏合葬于大江口岩坪村。墓碑正中央自上而下一排大字清晰醒目:“皇清诰授武显将军浙江处州镇总兵官崇祀忠祠郑公和诰封夫人郑母詹氏老太君合墓”,落款为“道光二十三年十月穀旦”。石碑上方还刻有“双凤朝阳”、“双龙抢宝”等精美浮雕,底座是一长1.3米、宽1.1米、重约2吨的巨大石龟。并根据道光帝在原籍建专祠的旨意,1844年10月在郑国鸿家乡岩坪村建成昭忠祠。郑国鸿家乡有文人做诗道:
芳草百年护忠臣,喜逢盛世万木春。
珠还合浦雪国耻,魄安溆水昭后人。
(作者单位:谌许业,湖南怀化市档案局;谌勇,湖南怀化市建设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