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军令状##第21本##《中国大历史》#
这本书买来有段时间了,一直闲置书架,有一层浮尘。把它拿在手中,其貌不扬,这也许就是对它“冷淡”的原因,此刻抱着它也是为了完成读书任务目的来读它。
然而看了扉页,看了目录,又看了作者为什么写此书,他为此书做了什么,对此书有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式发言。提到了费正清,有点兴趣了,但还是不感冒。
继续看正文,第一章西安与黄土地带。一个好的开头,是我喜欢的。总结性叙文方式,没有废话,只有干货,很容易让中国历史的初学者入其门。
兴趣来了,再看一遍作者介绍。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就职《抗战日报》,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华裔历史学家。工作与历史分不开,一个人能花费长时间研究一门学课,所以他的书值得一读。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一百五十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十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去衡量。
作者他不是哥伦布,可是他像一个普通船员一样随着哥伦布航行四次,亲历牙买加、洪都拉斯诸地,又回到西班牙,说及确有一个新大陆的存在。
简而言之,用作者黄仁宇的话说就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对于大历史观,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
一种是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即把握是宏观的,研究是微观的。
另一种强调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很明显,作者黄仁宇属于后者。
他认为,历史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的思想而改变。历史的发展有一种规律,是几千年历史发展形成的。
他倡导的中国大历史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说明呈现给读者。
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大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从中提炼了各朝代时期的有特征的事物,如文化、地域、体制之类等。研究它们的特点,总结历史之因果关系,强调了一种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他一直提倡的“大历史观”。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描述,以及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让读者读完后,在脑海中有了一个中国历史的架构,并勾起了想进一步了解某个朝代细节部分的兴趣。
如看到三国鼎立的篇章想起了当时的人物、事件的画面,整本书读完就等同把历史剧也复习了一遍。不同的是历史剧只有剧情,没有书中的总结和分析,如果两者结合就完整多了。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它只是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也有其侧重和局限,只有恰当使用这一工具方能促进史学和社会发展研究。
评书
1、书名:《中国大历史》
2、5分制打分:4.6分
3、是否再读:会。
4、一句话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