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之自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读书笔记《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之自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作者: 子绿子 | 来源:发表于2015-11-08 16:52 被阅读475次

本书作者:【美】David E.Scharff

笔记整理者:子绿子

自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虽然,一个婴儿从诞生时起就基本上做好了进入相互关系的准备,但是,只有通过与为其倾心付出的父母之间发生联系的体验,他的自体才能得以诞生。只有在关系中,通过被肯定,被回应和被爱,自体才能得以发展。从一开始,我们就需要被认可和被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与被爱。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的观点是,这些爱与关系的问题源于我们对关系的最基本需要。患者和治疗师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就像成长中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样,处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持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师认为,对关系的需要促进人的成长,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都是按照对基本关系是满意还是失望的方式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对他人体验的内在反射构成了一个人的个体体验。我们心理结构中的这些”内部客体“承载着在过去的关系中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即我们的”外部客体“---的体验。每个人都在这些基本的关系中挣扎着保持自体。

患者来寻求治疗,基本上都是因为在关系中出现了问题。这些不同的治疗,包括个体治疗,团体治疗,家庭和婚姻治疗,两性治疗和精神分析治疗,都和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有关。因此,这些心理治疗在构成以关系为核心的理论上是非常有用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患者和治疗师之间的短暂相遇,而这种相遇对于变化和成长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比昂和其他一些人基本组成了英国客体关系学院的人员--和鲍尔比一起,借助动物行为学的优势,最先认识到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所以也是心理治疗的核心。

在美国,沙利文的精神病学人际理论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近些年,科胡特和其他自体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个体都把客体的使用作为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自体维持的工具。

在目前最新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为该理论---即通过客体的存在和作用,自体才得以形成并维持--提供了根本的支持,这在客体关系术语中被称为”外部客体“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的,而是出于关系网中。在这张网中,我们的渴望和恐惧,欲望和攻击才具有了意义,并有了表达的对象。我们的思想是按照”关系的构造“组织起来的,只有通过理解每个人的关系模式和他们通常和外部关系的互动方式,我们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


纠缠的自体和客体

客体关系的人格观点起源于费尔贝恩和梅兰妮·克莱因的研究。

费尔贝恩开始这项工作是源于他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之核心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内驱力的表达是个体发展的动力,费尔贝恩则把我们每个个体最重要的需求定位为关系。只有在对关系需求的背景下,内驱力的表达(欲望和攻击)以及我们逐层的心理结构才有了意义。从此,费尔贝恩创建了自体和客体的关系理论。按照他的理论,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最重要的人的体验之上的。随着自我(ego)的构建,分裂和压抑是处理客体关系的最重要的手段。费尔贝恩还认为,自体和客体总是亲密接触的,内部客体及其依附的自我对应的部分的关系组成了心理结构的基本构建。


客体中的自体

内部客体关系诞生于外部客体的关系。在治疗中,它诞生于治疗师所提供的关系。患者和治疗师一起为彼此的工作提供”抱持“(holding)互相支持,以便共同支撑并形成一个潜在的治疗空间。在此过程中,治疗师引导着与患者的合作。

这种行为的模型就像是父亲或者母亲与其婴儿之间的关系。父母中的每一方--如果是单亲家庭的话就是一方---为婴儿及其成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将婴儿抱在他们怀里,同时善于接受婴儿的努力,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关注和鼓励反馈给婴儿,从而使得父母带着确认感继续抚育下去。

在和父母的关系中,婴儿找到了客体,探索与之发生联系的方法,并把他们内化。这样,真实的外部对象和内在对象同时存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婴儿把父母作为欲望和攻击的客体与之建立直接的联系,我们把这叫做焦点的或者”眼睛对眼睛“(我和你)的关系,强调婴儿在这个阶段建立起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眼睛对眼睛的关系或称为”核心的关系“为婴儿提供了客体的体验,由此婴儿的内部世界才开始建立。

就在这个由父母精心创建的支持和安全的天地里,婴儿找到了他们自己。在这个安全的港湾或者被粗暴蹂躏的暴力的空间里,自体诞生并成长,逐渐沿袭了父母给予的方式。

治疗师也像父母一样提供温暖的港湾和焦点体验,就像在父母的臂弯一样,他们提供支持的环境,使得患者能够在这个治疗的空间中开始探索,并处理内心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这个”我对我“的关系之中,治疗师把自己当成客体提供给患者,作为患者欲望和仇恨、渴望和恐惧的客体,为患者的内部客体提供动力。

两者关系的这些内容都和治疗有关。患者来到诊室,带着他们持续终生的体验,这个体验既包含来自早期重要关系的体验,又包含在治疗空间产生的移情(情景移情)和对治疗师产生的移情(焦点移情)的体验。每种非常亲密的关系都包含这些方面,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


自体和客体

自体是无法摆脱客体而独立存在的,它总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中被定义。

费尔贝恩将客体相关技术描述为是对不满意的关系进行补偿的方法,这是早期用以定义自体对客体的特定利用的。

科胡特以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他用了自体客体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对客体的利用,即试图通过控制另外一个人,包括治疗师本人,来填补自身功能的不足,将攻击的破坏性效应从自体中清除出去,从而获得一种自体凝聚感。

费尔贝恩笔下的客体关系更加注重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科胡特更强调对客体的融合性利用。

赖特对瑟尔斯早期在学习精神分裂症治疗时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发展过程中,赖特注意到,”母亲的脸是儿童最初情感的镜子,正是通过母亲的反应(即她的反射),儿童才能了解他自己的情感”

自体总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中被定义,同样,内部客体也只有在与自体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在内在世界中,我们无法想象不借助和依赖于客体的自体可以独立存在。我们总是在与他人的眼睛、凝视、表情、镜像身体反应以及回声等得反射中看见我们自己。

正如我们是一个由我们的身体所定义的自体---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是一个无实质的,空洞的自体,我们也不可能是一个排除其他所有人而孤立存在的自体。我们与外部世界中他人的关系,以及在内部世界中与这些来自外部世界映像的关系,持续不断地定义着我们的自体。



自体内的客体

但是客体同样也必须由自体而得到定义。

每一个人总是某些人眼中的其他人,通过这些人,“其他性”得以定义并获得确认。费尔贝恩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置于生命之中心。爱与发展彼此促进,形成共鸣。我们都需要有父母,我们可以去爱他们,同时也需要他们来爱我们。接着,当以后我们自己成为父母、丈夫、妻子或恋人时,我们需要感到我们能够用爱去关心他人----亦即他们将在我们的抱持中成长。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等到以后我们才能有这种感觉。实际上,从一开始,婴儿就已经开始需要感到父母能够在孩子的爱与关怀之下成长。

更进一步说,在我们内部,我们同样需要纳入我们所爱客体的映像,同时觉得这个客体的映像也会以爱来回报我们。内部客体---爱、恨、召唤、接受以及拒绝的客体---作为我们精神的基石,都深植于我们的体内。他们是我们自体的一部分。但是他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留存于我们体内:位于我们内心深处,同时这些客体的内心深处也有我们的存在。

简单一点说,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内心所承载的是一个进行中的客体关系,这种关系要么以互相关注和爱护为特征;要么相反,以敌意、拒绝及愤怒为主。当相互性和关注欠缺时,内部客体关系就会变得停滞、偏离甚至扭曲。

自体和客体互相抱持

由于不存在无客体的自体,因而,客体的健康对自体极为重要,客体关系方法总是考虑到一个个体对于另一个个体健康的关注。

此书主要着眼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如何通过外在的互动而不断获得新生的,同时着眼于这些内部客体关系是如何孕育着意义、丰富着我们的人际领域的。自从我们的内心世界诞生于我们的原始关系的摇篮,它就不断从日常生活中寻求意义,并同时赋予这些日常互动以意义。用我们的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它为心理治疗关系中得移情和反移情赋予了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之自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nc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