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苏轼头一回来杭州,不是相中了杭州好山好水的天堂风光特意到此一游,而是和王安石改革派政见不合,己方的谏言得不到重用,便自请外放, 这才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与杭州有了第一次相遇。
熙宁四年七月,苏轼从京城汴州出发,一路向江南。先从陈州看望了弟弟苏辙,又路过颍州拜访了欧阳修,还在镇江游玩一遭,到了十一月,这才优哉游哉地到了杭州任上,时间已是寒冬。
安排好新身份的细枝末节,又抖落京城政坛里的烦恼心绪,一个冬天就默默地过去了。早春将至,一切都将变得鲜活,如同淡雅的水墨画在被一点一滴细致地着色。杭州城山光水色的灵秀气息渐渐复苏,并在接下来展开的时光里和这位新来诗人的超逸才情有了一场风云相会。
冬天还剩个尾巴,春天就悄悄袅袅地开始向人间进发。苏轼就是在这冬有残余而春光渐展的时刻,迫不及待地出城探访东风踪迹,并填下一首《浪淘沙》:
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墙头红杏暗如倾。槛内群芳芽未吐,早已回春。
绮陌敛香尘,雪霁前村。东君用意不辞辛。料想春光先到处,吹绽梅英。
02
起笔一句平直如白话,直接点明词人出城是为“试探春情”,期待之心却溢于言表。而杭州也果然没有辜负这样的期待,不信你看——
谁家院墙里的大片红杏开得热烈,颜色秾暗,远远望去仿佛倾泻而下的红瀑布?
谁家栅栏里的花花草草正在蓄势待发,努力绽出新芽?
前村刚下过一场薄雪,雪过天晴,非但不觉寒冷,反而给空气中增加了几分温柔的湿度。这场春雪是那样恰到好处,压下了乡间小路上的尘土,不使之乱人眼目,也不会让道路泥泞难行。
出城所见,一片朗然清明天地。
原来早已回春了啊。
最后两句由实入虚,苏轼在欣赏着眼前明媚春光的同时,也不忘对东君这位司春之神心生感激。正是他不辞辛苦,用意深沉,才带来了这个美妙人间。
词人不禁把思绪往更早一些稍稍回溯:想来东君最早催开的,比杏花更先绽放的,是梅花吧。
03
有人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他们对花开花落,对风吟山音,对寒暑往来有更敏锐的察觉和感悟。苏轼在这首词里说春风最先吹绽的是梅花,其次是杏花。在它们之后才是寻常人口中对春天更直接的印象:如桃花、玉兰、牡丹等。如果仔细留意生活,你会发现确实如此。不需要植物学家的科普,诗人用文字向我们揭示了习以为常的真相。
不止是苏轼,其他诗人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白居易的《春风》一诗中有“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他不仅看到了梅和杏孰先孰后,还把樱、桃、梨等也排好了顺序。再如罗隐的《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梅花和杏花有如在跑一场接力赛,努力传递着的是春天消息。
就如同雨可以下在春夏秋,雪也并不能为冬天所禁锢。从冬的领土迁移到春的国度,雪遭遇万物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冬天它寒冷肃杀,将万物厚重地包裹,在春天却甘愿成为薄薄一层温柔的点缀。历来咏“春雪”的诗篇也不在少数。韩偓的《寒食诗》里“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梅花杏花的鲜红与飘雪的洁白相映成趣,在轻寒微风里构成动人的画面。韩愈《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既把白雪拟人化,又将其比作飞花,活泼有趣,惹人喜爱。此外刘方平的“飞雪带春风”,春风吹起的不是漫天花瓣,而是漫天飞雪,雪与风夹杂飘散,何其有趣的情景;还有韦庄的“一枝春雪冻梅花”……
04
与杭州相遇的第一个初春,苏轼看到的是在群芳尚未吐芽,仍旧委顿在栅栏内的棕褐背景下,梅花、雪花、杏花次第相接、竞相怒放的夺目光景。
这是苏轼与杭州一个十分不错的初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