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去海外旅游,但通常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被作为一种陋习。
据说小费源于18世纪英国伦敦,当时酒店的饭桌中间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将零钱放入碗中,将会得到招待人员迅速而周到的服务。把上面几个英文单词的头一个字母联起来就成了tips,译为小费。小费作为服务行业工作人员收入的重要部分,比如侍者,泊车员、行李员,出租司机等。
小费这个事儿坦率得说我也不习惯,每次去欧美,就要提醒自己:这些人员的主要收入来自小费,如果不给或者说忘记给对他们太不尊重了。但我下意识里一直认为这些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良好的态度也是服务从业人员应有的品质,不应该由消费者另外酌情支付。如果要支付,其实就打包,含在餐费、出租车费里不就行了。实在觉得要差异化管理,管理者可以根据考核结果来发放不同金额的奖金。
小费这件事不但反映了中西方对于服务看法的不同,还折射了在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在国外买个东西,都会看到各种明细:这个商品本身的价格,当地消费税,折扣优惠如有,最后是总价。而在中国买个东西,最终价格就是总价,不会再有附加项。或者说中国人在谈判时,会要求明细项一个个列清楚,到总价谈判时要求一个整体折扣,然后再也不见明细项。
那年在美东旅行,发现美国的三四星级酒店的wifi 要收费,而且还按接入device的数量收费。这个从消费习惯上还真有点难接受。中国wifi 早已经成为星级酒店的必备设施,而且对住店客人免费。而美国已经花了200+美刀住了星级酒店,为了能使用wifi还要继续支付10+美刀。在大堂使用wifi是免费的,于是我蹭在大堂好久才回房间,着实被儿子当作抠门笑话了一阵。酒店都住了还差这10刀?只是心理过不去。其实酒店报价中多加个10刀,“神不知鬼不觉”全包进去就好了。
小费这个事儿老美喜欢明明白白消费,按各自需求选择性消费并付费,而我们更习惯打统包,总价全含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