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初冬恰如秋。早晨微风稍觉凉,大部分人都单衣薄裤,老人家多披一件外套,大姑娘小伙子都还是短衣短裙,一个一个的小学生被大人牵着在人行道上走着,还有一群一群的小学生在马路口簇拥着等着过红绿灯,上下学时经过学校门口,那阵仗都是很大。一排排的家长伸长脖子等着自家小神兽出笼,几个穿红黄马甲的家长义工拿着小旗子对着来往行人和车辆不停的比划,还有几个安保人员拿着警棍钢叉站在那维护秩序。那钢叉总是会让人联想到大话西游里那牛魔王家的小妖拿的武器,显得很喜庆。
想想现在小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赶路,可作业特别多,课外补习特别重。回想自己小时候的上学历程,学习过程几乎没印象了,倒是留下了很多吃穿住行之类的记忆。
我的红领巾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村是有一所小学的,后面每隔一两年少一个年级,最后干脆没了,变成几个村共一个小学。我读一年级时候,那时学校对少先队活动很重视,而且只能品学兼优的孩子才能加入少先队,带上红领巾。而且新入队的队员,学校都会集中搞一个入队仪式。那大木台子抬起,高音喇叭喊起一个个孩子名字,孩子们就鱼贯上台接受红领巾,同时会有鼓乐(那时叫洋鼓洋号)噼里啪啦响起。由于颇为热闹,小学四周的乡亲都会来围观。台上新入少先队的孩子们,在带上红领巾后,就会集体向台下敬礼,这时台下孩子们就会羡慕的发出哦哦声,有些还看呆了嘴角好多哈喇子。旁边看热闹的大人们这时也会指指点点,说那个是哪家小子,这个是谁闺女,同时说一些才一年级或才二年级就加入少先队了,很不错啊之类的话。因为我从上一年级开始次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可在我一年级的时候,一次入队仪式我没能上台带红领巾,当时不知什么原因。现在想想可能那次入队名额少,指标都给了高年级同学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爸不是村长的缘故。我小小年纪,没有就没有呗,也没多想。可在旁边看热闹的外婆不干了,迈着老腿直接上台问校长为什么不给她外孙带红领巾。现在想想那场景应该很是热闹和尴尬,可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尴尬,反正最后学校老师好说歹说了好久才把我外婆劝走。奇怪的是过了几天,老师发给我一条红领巾,并说我已经是少先队员了,还要我继续努力读书,当好社会主义接班人啥的。我后来问外婆,外婆说:“本来就有你名字,他们忘了念了”。我当时应该信了,因为还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粗心大意。
面包油条
读小学时,都在家里吃饭,基本还是饿不着的。早餐就是自己炒点头天晚上的剩饭,放一点猪油,我们那叫油炒饭,香。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一个头发发亮,嘴有些扁的家伙,成绩不好,我那时好像有些鄙视他。他爸在供销社工作,那时算家境好的了。一天课间休息,他摸摸索索从课桌里拿出拿出一个油纸包着的东西,我想看一眼,他立马塞进去了,并警惕的看着我。我很是恼火,有什么了不起的,不看就不看。他见我没看了,就又拿出来了,并打开包装纸。可这一切被我偷偷瞄到了,只见那是一块手掌大小黄澄澄油亮亮的东西,偷看起来都流口水。他见我偷看,于是迅速咬了一口就又麻利的塞进课桌里去了。我虽然平时不喜欢和他说话,觉得他头发太亮,嘴还扁,但我经不起好奇,还是问他那是什么好吃的。他骄傲地说:“面包,我爸从县城给我买回来的”。这个叫面包的玩意当时让我小小的心灵很是震撼:那么好看,肯定也很好吃。后面好几天我都经常发呆,想着将来一定要吃这样的面包。
后来读初中,学校离家远,两个星期放一次假,平时食宿在学校。学校三餐都是米饭,下饭菜早餐是酸豆角,中午是冬瓜南瓜各种瓜,晚餐一般就是豆腐啥的,关键是油放得少,吃得那叫一个肚里慌。一般放假的时候也从家里带一些下饭菜,但至多吃个三五天,保不了两个星期,因此大多时候都是感到饥饿。家里住得近一些的,父母会抽空送一些过来。有些家里条件好的,会有较多零花钱,在学校旁边小店买一些馒头、包子或是油条。但大部分人手里零花钱只够买个两三次这样的零食,其中有一个李姓同学除外。倒是很怪,这李姓同学头发也经常很亮,嘴巴有些长且翘,他几乎每天买一两根黄澄澄的油条,而后慢悠悠的走着。吃的时候把油条拿着高过嘴巴,仰头把嘴凑上去咬一小口,而后吧唧吧唧的嚼着,那小长嘴一张一合的,相当享受很是嘚瑟,每次都让我狠狠的咽口水。每次心中都暗暗想:以后老子也要天天吃油条。那时候总是以为他那吃油条的神态是故意显摆,去年一次同学聚会,我特意观察他吃饭动作,发现他还是喜欢吧唧小长嘴,就觉得释然了。
赶路回家
读初中在当时老家的区中学,离家有二十里路,走一趟要三个小时。有时候三两个小伙伴一起走,一路说说笑笑、追追打打倒也是热闹,路途的劳累就全然不知了。有时候一个人走,那就相当无聊了。这种情况,我一般喜欢踢东西玩,小石子、树枝、瓶子啥的,一路见什么就踢什么,以致我的鞋子总是最先在大脚趾那里破个洞。
有段时间我学会了骑自行车。那时候自行车个头都很高大,我个子小,骑在上面要靠身体左右倾斜才能勉强完成蹬自行车的动作,样子别扭,骑起来费劲,可初学会的还又有瘾,总想逮割机会“风驰电掣”一回。有一次学校放半天假,附近的同学都回家拿一些“给养”,我们家远的同学就没办法回去了。那时我同桌就是学校旁边的那条街上子,家里开个五金店。由于平时我们很要好,我当时一激动,就向他借了一辆自行车。虽然那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但我还是很满足很高兴了,骑着就往家的方向猛赶。
回家的路有一条长长的下坡,路一边是小山包,另一边是斜坡,斜坡下面是水库。经过那下坡路段时,往下冲,发现自行车刹车不太好使,车速越来越快,慌了,直接滚下车。当时感觉脑子一片空白,摔出去好远,但担心自行车,就顾不得多想,一骨碌爬起来追自行车,幸好自行车往小山一边冲的,被山坡挡住就倒在路边,如果往水库方向下午那就惨了。那时候自行车可一百多一辆,在当时农村不算小钱了。又害怕又激动,人车无损,拍拍狂跳的小心脏,也不打算回家了,骑着自行车掉头匆匆回学校去了。这事现在想来都是后怕,真是老天保佑,后来这桥段对谁都不敢说,只是以后骑自行车的瘾劲没那么大了。
时代在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们简单快乐生活的回忆或者是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