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知行合一,则大事可成!
若欲行之必先能尽心穷理。成事工夫两段:知、行。先后二者各别。知者,有真有假,有真中之假,有假中之真,有真中之真,有假中之假。此等机关究之不彻,则行之不到;辨之不清,即行之不成。行者,有行之彻与不彻者,有行之当与不当者。有行之久与不久者。行毫发之差,千里之失。
《道德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是故倘遇明师,点拔天道启发人情释晓世故,则知可以矣;然世之明师不多见,不多得。谁为盲师,谁为明师,甚难辨别,何谓高人?高人者,非貌高,非言大,非自大。试问谁无几宗公案?谁无几句话头?若只以口头三味取人,则人人是佛,个个是仙。
大凡高人出世,自命不凡,独弦绝调,不滥交,不谄世,不同党,不要名,不恃才,不谋利,不欺人,不怪诞,一言一语,俱有益于世道,一行一止,大有裨于教化,贪、嗔、痴、疑、慢而俱无,意,必、固、我而悉化,品节清高,人人所不能及,胸襟脱洒,个个所不能到。高人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岂得以口头三昧为高人乎?
夫行者,如房屋之梁柱;知者,如房屋之地基。未筑地基,则梁柱无处建立;未曾行者,则知不能凝结为智。学者得知,急需行,巧生于熟,临敌之际,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自无得而复失之患。特以人自有生以来,必存于阴阳。阴者知也,阳者行也。阳极生阴,是以践行得真知。阴极生阳,是以阴极则圣,圣人无为,而无不治。行者执天之道行无为之术而已矣。然虽遇明师可得其道,亦不能代己行之,若己无行而欲胜,万无是理。行之通达者,非心存经久不易之志,且能循序渐进之士不可得也。何则?有行之不彻者、有行之不当者、有行之不久者。行之不彻者,士气也。行之不当者,人性也。行之不久者,品行也。
《兵法》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之道,行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之术。知即是行,行则是知。此乃谓知行合一。
《兵法》云:“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何以达此?《兵法》云:“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兵法》云“兵贵胜,不贵久”。何以达此?《兵法》云“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兵法》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何以达此?《兵法》云“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此等之法数不胜数。《孙子兵法》云:“道天地将法”。此乃行之纲领。有志于行者,必深究此理。道天地将法之时义大矣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