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激励之二三

关于激励之二三

作者: 贝儿曼曼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2:33 被阅读0次

    生活/工作实例一:

    来自我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在研发体系中,为了确保代码交付的质量,将缺陷率降到最低,鼓励大家互查代码,并尽可能在较早的时间节点上发现Bug。因此采用了一些激励措施,代码上传到公共路径之后,其他员工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愿进行检查,若检查动作进行了,系统将对该同事奖励1积分(积分会汇入考核系统),这中间就存在一个自觉性的问题,即无法检测到该员工是真正进行过认真有效的检查,还是只为了赚积分走了个过场。因此还附加了一个跟踪手段,如果最终的实际结果是代码正确无误,则所有进行过检查动作的员工得到的1积分有效,一旦代码被证明有误,则所有检查过的员工不但之前奖励的1个积分无效,还将会被扣除1积分。

    该激励机制在我们的长期工作实践中,被证明效果不是很理想。中间随机不可控因素较多,比如一段时间大家会抱有侥幸心理,因为草草了事赚取积分之后,发现代码也确实没有问题,蒙混过关了,那一段时间这种行为可能就比较普遍,进而导致最终肯定会遇到有问题被扣除积分,接下来一段时间便引以为戒,都比较认真负责了,又进入了一段代码质量高的阶段,接着可能会重演之前的情况……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理论,人在情境中的多个自发行为之一得到强化,从而会建立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接。上述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又所反映,发现轻松获得积分的时候,就会掉以轻心。后来对该机制进行了一些改进:施行实际效果导向,主动检查代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检视发现一个有效的问题,至少会得到2个积分,并根据发现问题的难易程度,奖励不同的积分,不主动检查以及没有发现问题一律不加分也不扣分。这一方法实施之后,效果很明显,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也避免了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交付的质量。从这样的事实中不难看出,在对行为进行矫正和强化时,虽然奖励的方向是好的,但是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要对个体或群体的特性进行分析,采取适合该个体或者群体的奖励策略。

    生活/工作实例二三:

    来自我实际生活中的案例:队友总是随手乱放东西,用完不归原位的习惯,每次严加制止,可还是屡教不改。后来我试着控制自己尽量不去叨叨他,让自己接纳,默默地去收拾他的残局。他意识到这种情况之后,有了开始改掉坏习惯的想法,但毕竟多年的习惯很不容易改掉,我只在他偶尔做的好的时候,开心地大加赞赏。虽然他也知道这种伎俩,但效果是令双方都愉悦的,总得来说这样的方法让他有了很大的改观。后来他学会用同样的方法对我,竟然也同样有效果,人之本性啊。虽然行为主义的方法在成人身上没有小孩子那么明显的效果,但我发现大多数成人也能在正面的激励下有很大的改善。

    对待孩子也是,比如孩子有一段时间就是不好好吃饭,每到吃饭时候就到处乱跑,我们对这件事的反应越大,越追着让吃,他反而觉得是好玩的事情。后来我们索性对这件事不那么紧张了,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会发现他就算总是不好好吃饭,但总还是会有那么几次无意中和我们一起好好吃饭。那么我们就抓住这样的好时机,及时鼓励他的行为,告诉他这样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很欣慰,能够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同时还和他约定了,每次当他能够自觉好好吃饭,就会得到一颗小星星,五颗小星星就可以申请买一个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并自己管理自己的小星星。他从刚开始几次无意中的行为,在我们的及时赞扬和奖励下,慢慢的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基本形成了好的吃饭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采取惩罚的手段,而将重点放在,对期望的行为进行强化,对不期望的行为淡化。还注意到在鼓励孩子的行为时,要有一级反馈(直接的鼓励表扬),更重视二级反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为什么好,对好的行为进行命名),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理解后将好的行为延伸到做其他的事情中去。桑代克的学习定律效果律也指出通过尝试在一定情境和特定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这种联结是随着盲目的行为中产生了一个令他满意的结果,在行为和他的结果之间逐渐建立起来,结果满意,出现行为的概率会越来越多,反之越来越少。孩子正是在偶然的或者盲目的某次行为中,收获到了令他满意的结果,他的行为才得到矫正,使好的行为得到强化保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激励之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u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