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还在听谢涛讲历史。听历史总会有些感触,最基本的,那些牛人都很好学,而我每天都在干什么?回想一天,都有干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惭愧,还是看看书,安静领悟,日子别太流水账。
我现在看《史记》。司马迁大叔的文笔真好!叹为观止!不过,我在想另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这是个看似很简单,但又不能简单地说清楚的问题。迁叔写的很像一个人物传记集,而且主体都是皇家人物,英雄人物,知名人物。这就是迁叔历史的视角——人物传记和故事会编织成的历史。但历史是这些组成的吗?远远不是。比如说,《史记》长篇报道吕后死后,汉庭如何诛杀诸吕,如何选择新任皇帝,新任皇帝如何到京城上班。这些事说重要,确实重要,但对当时社会整体的直接影响力是有限的。迁叔并没有用社会宏观视角看问题,但他的方法几乎定格了后世的史学视角。于是中国的历史,至少非专业人士的角度,基本都是人物传记和故事会了,学到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社会人文如何演变却知之甚少。
历史是丰满而多维度的,就像你问,什么是宇宙?你用肉眼能看到月亮、星星;用天文望远镜就能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了;如果用射电望远镜能看到遥远的星系;用显微镜能看到细菌;用电子显微镜能看清纳米结构...其实没有什么是宇宙,只有观测的角度和尺度。万事万物都有很多的纬度,你看到的,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历史也是一样。就连量子物理最后都得到这样的结论,你观测到的结果,其实取决于你的观测过程。
这点认识,对于《史记》是扯远了。我只是想说,迁叔说的历史就是能看到环形山的天文望远镜,通过《史记》看到的也只是局部,但足够有趣。
说到汉孝文帝,称的上是圣君,也就是圣人做皇帝。宽人、克己、谦逊、仁厚,他有这些观念,并践行这些理念。虽然没有开疆拓土,虽然没有多少改革创新,却无扰于民,给天下一个和平安定持续发展的环境。从个人修养和道德上讲,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周成王,估计也就是孝文帝了。普通人尚多杂念,更何况帝王在权利和物质的中心。能有所节制已是难能可贵,还能修身养性成就圣德,中国历代几百个皇帝,这也算绝无仅有了。
尤其是孝文帝的谦德,堪称典范!但凡天下有什么不顺的事,孝文第一个找自己的毛病。我是头一次听说,贪官受贿败露后,朝廷居然赏赐他。理由大概是朝廷对他的恩德不够厚,他才会不忠心,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匈奴侵扰边境,皇帝自己忏悔,因为自己的德行不够,不能善化远方,才会有远方的人作乱。孝文帝不抱怨他的大臣们,国家有问题,大家尽力了,是自己没做好。想想现在的人,有点不顺,有点毛病,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是没问题,就算有一点,那也只是很小的问题。都是老板没眼光,用他不用我;都是谁谁太坏,看在背后说坏话;都是这个社会不公平,有的人屁都不是,却活成了人上人,自己有本事却也很无奈。从来怨天尤人,从来不向内看,不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不了解真正的自己,而成了物欲和权欲的玩具,到死都不会明白。
电视小说经常有些经典的台词,很鸡汤,很营养,“要为自己而活!”。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是自己。所以,这句就解释为,为自己的野心,为自己的欲望,为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努力,不再考虑别人的看法,如此而已。反省,不只是西方教会的忏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自己。
还有个问题,孝文帝看上去不聪明,厚德之人没有小聪明。他样子不聪明,因为内敛;说话不聪明,因为厚重;做事不聪明,因为诚实。他大巧若拙,大巧为什么会若拙?其实天下本没有巧和拙之分,做事都是因果,种因得果。所谓的巧,就是用少量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回报,是投机行为。但因果律不会因为一时投机而真正改变,它可能会改变方式,但最后还是公平交易。没有巧,就谈不上拙,大巧若拙说的就是别弄小聪明,踏踏实实最好。世上没有永动机,能量物质在咱们的认知范围内守恒,你做的一切事情也是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