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我们会把什么样的人认为是独立思考的人呢?
把场景具体一下:大家跟风做A,有人认为这趟风是有人特意为了割菜吹出来的,并且结合自身情况做出了“做A不能得到我想要的”判断,然后没有做A。
类似于上的这种情况:大部分人这样做,而某部分人因为自己认为更真实可靠的依据而选择其它做法。如果没做A的人最后获益更多,或者是,相比做A的人它的损失更小,那么支撑这种人行为的思考流程,就会被认为是独立思考。
(如果对生活里独立思考看法有异见,欢迎再讨论~)
两者产生区别的关键是,谁的依据,以及对“依据”所存在位置/环境的了解,更接近真实,谁就在独立思考。
所以我认为有无独立思考要看对客观的了解程度和范围。有“独立思考”在的地方一定有更多的基层信息做铺垫,“独立思考”没法单独提出来,也不是某个结果结论,它更像是决策信息筛选重组的过程。但从过程(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获益/不受损),在传播中变了味,结果反倒被看作过程,现在的独立思考好像变成了一门单独的课程,仿佛可专攻可习得。
总得来看,这里的核心问题更可能是:如何在有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能接收他人的想法?这里他人的想法是和自己不同的,还很有可能益于自己翻新拓展认知的。
如果不认为可能对自己有益,如果认为是无功无过,还会出现这种左右难断的选择性疑惑吗?
上文我关于“独立思考”的分析表示:更接近客观的真实的信息有助于独立思考产出结果的准确性。
回答总问题,那么第一个小问题就来了:什么是自己的想法?
我的看法是,在尽可能了解真实信息的前提下,你偏向哪一方,这就是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假如A价值50,B价值60,C价值70。你知道了真实信息是C价值最高,但是更喜欢A,知道A价值不高,但因为喜欢也愿意自负盈亏,这就是自己的想法。
不了解尽可能真实信息的情况下,也不妨碍有自己的想法。继续上面的例子,一个人因为获取的信息(虚假但自以为是真实)得知了A价最高,因为想要最高价的于是买了A,人和人开始讨论,谁的价值最高,买的人跟别人讨论的时候当然会秉持A价最高的观点。这是信息认知的限制。
而偏见是只为维持自身高位情绪胜利而表达战斗,无视摆在眼前的事实。是认知限制和掩耳盗铃的叠加产物。
接着第二个小问题:那么如何同时接收可能有益但与自己不同的想法呢?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做法。我倾向于先有大致规划(也可以从单项小目标开始规划),如果没有大致规划,像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四面八方飞来的球,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接怎么接能否接得到。
有之后,哪里欠缺就补足哪里。我看《穷查理宝典》的时候,里面有一个词,叫“检查清单”。在这里可以改一改,变成“补足清单”。
如果学习危机处理能力最好的对象是公关,如果补足清单里有补足危机处理能力的需要,那么当你知道某些人事观点想法是有助于你补足的,就可以作为这方面的输入学习,有些也可以迁移去其它方面运用,有些只能用于此。
分清他人说的是哪方面的问题,立场与认识,清晰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需要补足的。如果没有或是认为对方的观点没有说服力/不合理/有问题等,就筛掉;如果有,记好是哪些欠缺的方面,再补足,然后像记忆宫殿那样对号入座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