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耳边时不时就出现“批判性思维”,人人似乎都在主张个体的特性,都在辩证地看待我们的世界,而且个个引经据典,动不动就搬个牛人出来吓我一个趔趄。但我发现如果我阐述一个观点,不论对错,很多人就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意亦或不同意,但一旦是什么大咖比如罗振宇老师、薛兆丰老师等牛人发表一篇文章,大家就变成了一片“高,实在是高,高家庄的高”,然后就是各种佩服,各种受教了,大家一片祥和,然后老师再从留言中挑选几个童鞋表扬一番,然后重点又开始转为赞美老师辛苦,不辞辛劳回复大家的留言……
但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我们在欣喜自己扩展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知识的同时,是否也应该保留一点,哪怕是微小的一点批判性思维呢?
比如罗振宇老师前段时间谈到了全民战争的问题。从所谓的贵族战争到全民战争,可能战争的耗费更加巨大,战争的结果残酷,但全民战争真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比如春秋时,中国也是所谓的贵族战争,貌似每次战争都没有灭国之难,损失都没有后面灭国战争巨大,可是每一诸侯国都在贪图其他诸侯国的领土、财宝和人口,魏强则攻秦,齐强则打燕……凡此种种历时百年,其间每一诸侯国都免不了战火的侵袭,其总耗费到底是多还是少呢?要不是秦统一天下,这战火还要绵延多久才是个终点?这时有人可能会说,你那说的是古代战争,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那我们不妨以一个近现代战争作为反例——中国抗日战争。相信大家对抗战都有自己的认知,但我们可以看到抗日战争的前半段,中国基本就是一种贵族战争,打仗是军队的事,打不过就割地求和,东北、华北相继落入日寇之手,国家危急、民族危急!若论综合实力,中国当时就算是发展十年也未必能赶上日本,何况日本侵略者也不会给我们十年的和平发展机会,我们是不是就打贵族战争,打不过就割地赔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就成了抗日战争的后半段,一寸山河一寸血,勇敢的中国军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一个城镇一个城镇地与日寇抗争,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地与日寇争夺,一寸一寸地与敌人撕咬……如此这般才最终迎来了民族和国家的解放,这不是全民战争带给我们的胜利吗?没有当时的全民战争,又何来今日的和平?
又比如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我已订阅而且每天都学习,薛老师在专栏中一再强调了要尊重经济学规律,也相信经济学规律能解释和解决我们看到的难题,强调我们不应该人为干涉,但我们所处的世界何其复杂,又岂是用单一的知识体系和规律能够完全解释的呢?薛老师说战后的战时管制阻碍了经济的复苏和商品的供给,这一点有道理,否则我们就不会搞改革开放,也不会有现在的经济发展,但这一个观点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以我国为例,习总书记也曾专门讲过,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进行相对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当经历了战火严重破坏,经济、工业基础薄弱,如果不进行管制,直接跟上国外自由经济思潮,当时的中国从国家到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国内经济必将崩溃。当然也有人说不对啊,中国台湾地区不是后来也发展起来了吗?但你要知道中国台湾地区当时有着美国的大力支持(其实现在也是),无论是经济、工业、军事发展的平台比中国大陆要好得多。
我们的水平与两位老师有差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学习,敢于质疑权威才是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批判性思维也不是怀疑一切,那就陷入了另一个极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