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批判性思维工具》

作者: 寒方芳 | 来源:发表于2016-09-29 16:51 被阅读1205次

    通读下来,感到《批判性思维工具》是本比较实用的学以致用的书籍。断断续续的持续了两周,总算把这本《CRITICAL THINKING》给精读一遍,未来依旧会时时翻阅,对其中的理念一定是要多加实践在自己的阅读、写作、与人交流、看待问题等方面上,就像锻炼身体的肌肉一样去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思维方式,尤其是形成一种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形成这种公正的批判性思维。心理学与个人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假想自己大学期间如能好好的学习理解并实践这类书籍内容,应该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多大裨益。内容收获很大,不过书本整体结构还是显得有些略微松散,刚开始读起来略吃力,时常在想作者究竟是如何组织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的。读完一章,时常往前翻翻回顾下,渐渐的也算理顺了主要内容。

    前几个章节主要是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者的技能,对成为公正的思考者以及不同的思维特质的思想行为都有一定的介绍,首先让大家理解自己处于思维方式的哪种阶段,是什么类型的思考者,有哪些进步空间,目前的自己有哪些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弊端。

    批判性思维是种对思考的再思考,有点儿像是元认知的概念,作者接着从我们的自我理解讲起,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实用工具,比如说思维的组成成分,思维的标准,如何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等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能够了解到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大脑运行思考一些问题时,可以跳出来,对自己刚才的思考过程等采用思维的标准来评判下,具体可以针对思考的8个组成成分来分析。这样便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自我思考评价的标准和流程,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中间几个章节介绍了掌握思维掌握内容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和理解,以及优秀思维者如何学习和进步,各个学科如何在最开始按照一定的思维来进行学习。看这些章节的时候,想着曾经大学课堂上,似乎都没有有意识的去思考如何学习这个问题,如何高效的利用自己的大脑,指导自己的大脑更加有效率的思维,每门学科都为了应付考试和作业,很少有主动想到为获取知识和能力而学习。现在的大学课程,不知有否改进,真正优秀的学生和员工应该都是比较有思考能力的人。

    最后几个章节引入一些思维应用的具体方面,说明了如何应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决策和问题解决,如何应对自身的非理性等等。

    对于没太接触心理学内容的我来说,整本书看下来还是有些困难的,必须慢慢阅读才能够真的理解。尤其是前面开始讲一些概念时,自己是要紧跟着进行思考和想象的,而后面的具体思维组成和标准,读者也是要跟着用几个例子来演绎下才能比较好的理解。

    总之,看完才是第一步,如果不能够多加使用,时常提醒自己用公正谦逊的新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真的在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改变作用,这本书即便是读了,也是白读。

    现在自己也在经常针对自己的思考模式进行再思考,试图渐渐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渐向优秀思考者模式靠拢。

    附上部分读书笔记:

    《批判性思维工具》01

    《批判性思维工具》02

    第4章思维的组成

    思维成分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推理”,推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批判性思考者经常会将思维标准权衡并融入推理元素中,进而发展自己的思维特质。

    批判性思考者经常结构分析他们的思维,知道将思维分解成各个元素,并分析其重要性。

    推理是隐含着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思维加工活动的过程,无意识思维的意识化练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思维表面之下隐藏的深层信息。

    八大因素:

    产生目的

    目标功能

    提出问题

    悬而未决的问题议题

    使用信息

    数据、事实、经验

    使用概念

    理论、定义、规则、原理、模式

    作出推论

    解释和推论结论结果

    作出假设

    前提、公理

    产生结果和意义

    按照逻辑的出来的意义和结果

    体现一定的观念

    观点视角角度

    我们的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在一定的观点下,作出假设,产生一定的意义和结果,并用一定的观念、理论来解释我们的数据、事实和经验,并解决问题。

    所有的思维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主体意义建构的活动,在推理过程中,我们总是通过赋予事物一定的心理意义来理解客观事物。

    逻辑性的思考就是围绕思维中最初的目标,进行相关性的思考,有效的思考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

    必须突破既有概念对这个事物的限制,多尝试其他备选概念。概念并不等同于事物本身。

    信息应该多去获取活性知识,指在头脑中获得加工、被积极运用,同时又被深入内化理解的正确信息。

    区分推论和假设,inferenceassumption。

    第5章思维标准

    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重要性、公正性。

    思维元素评估标注准

    目的

    思考者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陈述清晰或定义了么?合理吗

    悬而未决的问题

    问题陈述清楚吗

    问题是清晰、无偏见的吗

    问题的表达能够公正地呈现问题的复杂性吗

    问题和目标是直接相联系的吗

    信息

    思考者引用了问题所有必要的相关证据经验或信息吗

    信息是准确的吗

    思考者关注问题的复杂性了吗

    概念

    思考者澄清了需要的关键概念吗

    概念使用得合理吗

    假设

    思考者对他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或某一程度上应被质疑的假设持有审慎的质疑态度了吗

    思考者使用争议的假设而没有考虑假设中存在的问题了吗

    解释和推理

    思考者是否构建了合理的论证流程,以很好的解释他如何获得主要的结论

    观点

    思考者是否考虑其他可选的相关观点和推流流程

    结果和意义

    思考者是否对结果和意义抱有审慎的态度

    第6章培养良好思维的提问

    三种类型的问题:

    基于事实的问题

    基于偏好的问题

    基于判断的问题。

    当你系统地提出问题时,你能够发现所有的思维都有三种作用功能:表达主观的偏好,获得一个客观的事实(在一个准确定义的系统中),或提出最佳答案(由竞争系统产生)

    5种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的提问方法

    应用于思维元素的知识

    问题关注:目的假设意义问题信息观点概念解释

    应用关于问题类型

    问题关注:事实类问题偏好类问题判断类问题

    应用关于思维标准的知识

    问题关注:清晰度相关性逻辑性准确性深度公正精确度广度

    应用问题解决优先次序知识

    问题关注:为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明确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

    应用关于学科领域的知识

    问题关注:科学问题历史问题文学问题数学问题等等

    Chapter 7掌握思维,掌握内容

    超越表面的记忆,深度学习。

    内容与思维的关系:

    各个学科的内容都是通过思维概括,通过思维评价,通过思维组织,通过思维重建,

    通过思维分析,通过思维保持,通过思维综合,通过思维转化

    通过思维学习,通过思维理解,通过思维应用。

    通过思维理解内容,通过内容进行思考:

    所有内容那都是由概念组成

    所有内容逻辑上是互相依存的。

    用思维的知识在学科上思考

    Chapter8了解优秀思维者是如何学习的

    一门课程的核心概念通常就是该学科的中心概念。如果你理解了这一核心概念,你应该能够从下面8个结构性问题来界定任何思维模式:

    该课程或学科的目标是什么?

    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基础的概念是什么?

    深入学习该学科需要运用哪些信息?

    要做出推理,我需要哪些观点和参考文献?

    定义这门课程或学科的假设是什么?

    我需要哪种结论来学会如何推理?

    这门学科中科学推理的意义是什么?

    第9 章 决策和问题解决

    对我们生活中决策的本质和作用作出批判性的思考。

    判断我们生活中的大问题,进而专注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系统地采取某些策略来提高我们有效做出理性决策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自我中心思维:控制型,服从型。

    挑战人类心理的病态倾向:

    修正自我中心的记忆。

    修正自我中心的目光短浅。

    修正自我中心的自以为是。

    修正自我中心的虚伪。

    修正自我中心的过度简单化。

    修正自我中心的盲目。

    修正自我中心的即时性,荒谬。

    第10-12章

    不同的例子

    【人类大部分是自我中心或者社会中心的,总是认为自己想的,认为的,相信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就是对的。很少会看出自己的错误来。

    因此,对于,之前听到的一个研究说,成功引向成功,自己的失败并不能,反而可能是别人的失败让自己更有启发和感受,也是很有道理的。看别人的问题,总是能够旁观者清,并引申到自己身上,但是自省,总还是比较困难的用合理性的逻辑思维来公正的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行为。自我中心模式不那么容易被发觉。】

    社会中心的思维是集体通过使用语言培养起来的。群体通过对概念和观念的使用,将不正当的行为或者思维方式合理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批判性思维工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xl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