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本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本书是海蓝博士的情绪梳理必修课的文字版,通过讲解和演示12种常见情绪的具体梳理方法,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危害是什么,它对人的影响是什么,我们要如何解决。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幸福和成功的关键能力有六个,分别是:活在当下,抗挫折能力,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状态,给自己闲暇的时间,善待自己和关怀他人。这些能力其实都指向人的情绪管理能力。任何一个人若不能把情绪处理好,就不可能好好地活在当下,也无法让自己处在平静的状态;既不能善待自己,也不能关怀他人;即便闲暇之时,心中也会一直翻腾着后悔去过、担心未来、不满现在的情绪并深陷其中,当然也很难有抗挫折能力。
所以,情绪才是决定健康、决定幸福、决定生死的让人生幸福的第一要素。海蓝博士希望通过她的12节情绪梳理必修课用易学、易懂、易用、易传播的方式帮助我们成为自己的幸福教练,活出幸福的样子。
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一课:如何控制你的坏脾气——剥洋葱法。
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的事情,它不仅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还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比如,对女性来说,生气容易长痘、面色灰暗、月经不调,甚至胃痛、头痛等等。
很多人认为脾气是无法控制的,必须发泄出来。其实,这是对坏脾气的一种认知误区。你想想,你是不是很容易对着自己的爱人、父母、孩子发火,却不敢对着自己的领导、孩子的老师生气?这是因为我们不是控制不住脾气,而是早就在心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衡量过利弊得失,知道对亲近的人发火的后果。
也有人认为,发脾气不是我的错,都是别人惹我的。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就知道玩,一点做作业的意思都没有。你很生气,于是对着孩子吼叫打骂。实际上,孩子只是因为在学校上了一天的学,太累了,回来想先玩一会而已。他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做事,但是,他的做法不符合你的应该和标准,所以你生气了。事实是,孩子并不是故意惹你生气,只是没满足你的需求而已。所以,情绪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如何看人看事,与别人没有关系。
还有人觉得,发脾气不是什么大事,偶尔发发脾气、耍耍性子还是可爱的表现。事实上,发脾气不仅不会让你可爱,还会让身边的人觉得你是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情绪无小事,它关乎健康,关乎亲密关系,还关乎生死。你一定见过吵架吵到真的离婚的夫妻,也一定听说过因为发泄情绪而伤害他人的新闻事件。
情绪本身没有好坏,只有失控的情绪才是不好的。在这一课,海蓝博士教我们用剥洋葱法,从身体、感受、思维、行为四个方面梳理坏脾气。
身体层——安抚情绪
任何情绪都伴随着身体的反应,处理情绪的第一步,是安抚自己的身体。我们可以离开产生情绪的现场,让自己冷静一下。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接着,把关注点放在眼睛上,保持头部不动,尽可能地向左看,再向右看。眼球左右转动20次,可以有效地停止让我们生气的想法。如果你暂时无法做到专注,可以先做10-20个蹲起运动,让身体内的皮质醇升高,释放内啡肽,让你感到轻松、愉悦。接着,扫描你的身体,感受一下,身体的哪个部位不舒服,继续深呼吸,直到情绪平静下来。
感受层——探索情绪
情绪平静下来之后,请闭上眼睛,回忆那个令你不舒服的事件,感受自己的情绪,确定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是生气?愤怒?还是烦躁?悲伤?失落?恐惧?探索一下,情绪背后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思维层——转换情绪
探索之后,进入思维层。引发情绪的核心是你对这件事情如何解读,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转换情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他面临的情况,他的需求,他的资源,以及他的局限性。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行为层——核对情绪
如何脾气已经发过了,怎么挽回局面呢?方法是,等自己平静下来,邀请对方进行一场心平气和的沟通。比如,当你和伴侣因为某件事情吵架之后,等情绪平静了,邀请你的伴侣坐下来,真诚地和他分享你当时情绪之下的需要,告诉他你希望他如何满足你的需求,也真诚地邀请他坦诚地告诉你,他当时面临的情况以及他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你们还可以一起探讨,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怎么办。
要注意的是核对要在对方愿意和你交流的时候进行,不要强迫,更不是质问。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彼此看到和听到,情绪就会平静下来,我们也会因彼此的理解而释然很多。
发脾气不是小事,而是关于幸福、生死的大事。发脾气就像扔炸弹,你发一次脾气会让之前所有的苦心经营的关系一笔勾销,也会让你重新获得爱和信任变得困难,甚至没有可能。当刺激你情绪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试着用剥洋葱法梳理自己的情绪,别让自己的情绪失控。
情绪梳理必修课的第二堂课是价值驱动法。
这堂课针对的是职业的选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词——职业倦怠综合征。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缺乏工作动力,丧失工作热情,对工作表现出抵触、排斥或恐惧等情绪,自我评价低,缺少成就感,有挫败感,焦虑、抑郁、沮丧、易怒、烦躁、多疑、兴趣丧失等等。
职业倦怠很容易引发各种不良情绪。很多人认为职业倦怠综合征就像感冒一样,能够不治而愈,实际上,如果不找出真正的原因,往往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最终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为什么会有职业倦怠?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寻求一份工作并非出自热爱,而是出于追名逐利,或者是被父母安排、逼迫。许多人根本没有思考过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稀里糊涂就进入了职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入错了行,可是又害怕丢失了现在的好处,总是患得患失,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真正的核心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如何摆脱职业倦怠综合征?可以使用价值驱动模型。
价值驱动模型包括三个部分:喜欢、擅长和价值。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才会特别愿意为它投入,为它无条件地付出;做自己擅长的事,我们比别人做得更好。如果你喜欢的和你擅长的是同一样事,并且这件事还能使别人的生活更加容易和方便或者可以消除别人的麻烦和痛苦,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个幸福的人,职业倦怠将远离你。
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还有价值的工作?
海蓝博士教我们,找出一张纸,在左边写下自己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十件事,就是那些我们在做的时候会有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可以为了它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的事。在后边写下从小到大特别擅长的十件事。然后,归纳这些事情所涉及的共同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艺术和创造力等等。再搜索、筛选一下,那些职业、行业需要具备这些技能、素质,把这些技能落实到一个行业、产业中。
以海蓝博士自己为例,她特别喜欢的事情是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家里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那些在别人看来枯燥的理论文献,她却看起来津津有味。而她擅长的事情则是听人倾诉,帮人解决情感的困惑。在上大学的时候,她虽然年纪是班上最小的,但是有很多比她年纪大的人遇到情感上的困惑时,经常来请她帮忙解决。这些都说明她具有与人连接、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特性,而这恰恰是一个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所以,她在38岁的时候放弃医学,转入心理学的学习,进入了自己梦想的领域。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就容易做好。事情做好了自然就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人才。这时,个人的价值也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收入也一定会比其他人高。最关键的是,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每天都会感到充实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