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薛氏人物走笔·瘦金体之祖薛曜
镂鼎名应大 生金字不传
——初唐书法家、万荣人薛曜及《秋日宴石淙序》
文\薛勇勤
薛曜书 秋日宴石淙序 宋徽宗书法绘画作品
大唐盛世催生的书法时代
书法,不仅仅是案头闲情,壁上风雅。书法,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融化在血液里的命里菩萨。黑白间,凝结的是一个时代,传承的是一种精神。
塑造这尊菩萨金身的,是大唐。
从李渊登上九五之尊开始,通过贞观之治,大唐国力强盛之后,很快便进入了文化繁荣的辉煌时期,除了诗歌之外,由于唐朝先后有十一位皇帝喜好书法,书法,在这一时期也迅即在大唐的艺术舞台上占尽风华。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等等等,一个个书法史上灿若星河的名字,都云集在这一时代。
薛曜,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籍贯是蒲州汾阴,今天的山西万荣。
万荣薛氏深厚的文化积淀
万荣薛氏,也叫河东薛氏,是自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至唐朝达到顶峰。万荣薛氏发源于三国时期的蜀地,蜀亡后因权倾朝野而被曹魏政权迁徙至河东,居汾阴(今万荣薛稷村一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万荣薛氏由武而文,到隋朝,“关西夫子”薛道衡横空出世,开启了万荣薛氏的文化风格,从此,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家族——万荣薛氏粉墨登场。
薛道衡之后,李唐王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登瀛洲”,便有万荣薛氏薛收、薛元敬二人,薛收为薛道衡之子,元敬乃薛收之侄。此二人与杜如晦、房玄龄、孔颖达等诸多名贤同列,其文才当为盛隆。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和褚遂良齐名的初唐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薛稷,有“笔削之美,为当时最”“朝右文宗”之美誉的中书令薛元超。当其时也,万荣薛氏在朝野上下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唐朝12位公主下嫁薛氏,薛氏的风光可窥一斑。
在这样的光环照耀下,薛曜得到了文化的滋养,当是必然,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光环,薛曜在后世的黯然失色,也不在话下。
名门之后铸就的墨海突围
薛曜,有着一个相当夺人眼球的出身。河东薛氏这一最大的光环罩着,曾祖薛道衡,祖父薛收,父亲薛元超,叔伯父薛瓘是驸马,左奉承卫将军,房州刺史,堂兄弟薛稷,前文已述,另一堂兄弟薛绍,是太平公主的老公。除此而外,他还有着特殊的姻亲关系圈。他自己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吉的外孙,名相魏征,是薛稷的外祖父,宰相薛元超,是他的亲伯伯,书法名家褚遂良,是他的亲舅舅。他与当时的天下名士王勃、宋之问、李峤、沈铨期等都是好友,因为这样的圈子,薛曜在初唐时期,自然能够顺风顺水,游刃有余。
薛曜,字曜华,万岁登封年间(696),任礼部郎中。神功年间((697),改正谏大夫,与再从弟中书舍人薛稷并以辞学知名朝野。圣历二年(699),为奉宸大夫。薛曜和王勃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祖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收的母亲是王通的姑姑,薛收和王通又是姑表亲。薛王为世交,薛曜以文学知名当世,是王勃最亲密的朋友。王勃曾经有两首诗专门写给薛曜,其一曰《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薛曜不仅致力于辞学,而且从小和薛稷一道,跟着舅舅褚遂良学习书法,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那时,薛稷在书法上先薛曜一步,颇得褚遂良精髓,故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谓也。薛曜受薛稷刺激,更加勤勉。
唐书尚法,是唐朝书法不可逾越之标志。中国书法的楷书从汉而始,历两汉、三国、魏晋,到南北朝后期趋于成熟。魏晋时期的多元化发展,楷书中少了平正,多了逸趣,到隋朝,一个新的楷书规范呼之欲出。强盛的大唐很快便解决了这一问题。初唐开始,适应唐太宗李世民的要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便开始精心营构法度严谨、体式完备的楷法气象,成为后世书家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其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已达到了令后世望而却步的程度。薛曜由此而效仿舅父褚遂良,铁划银钩,硬朗挺劲。然而,亦步亦趋,全盘模仿,并非薛曜所想,他还在其基础上,进一步融隶入楷,打破了时下刻板的楷法,放而不肆,纵而不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初唐风起云涌的书法圈,突出重围,掀起了一阵薛曜旋风。
石淙会饮记忆的瘦金之祖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夏,一场类似于兰亭雅聚的修禊集会,在河南登封观星台附近的石淙河畔的石林间进行。
这一日,77岁的武周皇帝武则天亲率群臣,来此举行“武周诗词大会”,随行者李显、李旦、武三思、狄仁杰、张易之、张宗昌、李峤、苏味道、姚崇、阎朝隐、崔融、薛曜、徐彦伯、杨敬述、于季子和沈佺期16位,皇帝出题,从者一人一首《七言•侍游应制》命题诗,助雅兴,歌盛世,最后,由武则天亲撰序文以记之。不折不扣的“非常16+1”。
16人中,担纲这一书丹使命的,正是薛曜。
这是薛曜的幸运。当其时,初唐四大家前三者已经作古,余者唯薛稷一人而已。因为这一的机缘巧合,薛曜通过这次的石淙会饮,在唐朝的书法星空就占有了一席之地。
400多年后,薛曜成了宋徽宗的老师。过去很多年,研究者都认为薛稷是宋体字的鼻祖,然而,最近以来,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宋徽宗书效二薛(薛稷、薛曜),薛曜更多一点,因此,薛曜才是瘦金书之祖。
为什么是薛曜而不是薛稷呢?因为薛曜的书法明显比薛稷在笔法上的顿挫多得多,这符合宋徽宗“写意”的口味。给我一个“二薛”,我就能创造出一个瘦金书,薛曜的这个学生做皇帝一塌糊涂,写字画画的功夫毫不含糊。不管是哪个薛,万荣薛氏确实了不得。
薛曜是一个书家,也是一个诗家。在《全唐诗》中,薛曜的诗也收入数篇。特别是《邙山古意》,形式工致,声律精善,在初唐诗中不为多见。其诗曰:
昔掩佳城路,曾惊壑易迁。今接宜都里,翻疑海作田。
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风飙吹白日,罗绮拭黄泉。
象凤笙留国,成龙剑上天。长乐移新垄,咸阳失旧阡。
川流徒漫漫,神理竟绵绵。伫见飞来鹤,沈嗟不学仙。
“镂鼎名应大,生金字不传。”盛矣,冥冥中有天意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