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迫不及待,五一期间读完了王阳明的自传,一方面是对心学的好奇,另一方面是对这个人的好奇。文学上创立心学,军事上屡建奇功,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王阳明身处官宦之家,但在十几岁时的理想却是“做圣贤”,无论是对现在的人来说还是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做圣贤的这个理想都不是常人所能够拥有的。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在将近30的年纪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因为他的父亲也在朝为官,所以成为其他人嫉妒的对象。宦官当道,他不甘堕落,主动迎战,最有惨遭陷害,被贬之龙场。后来朝廷听说他的才能,于是派其镇压反叛,最后屡建奇功却还是不能功成名就,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选择回乡养病。
王阳明的一生是憋屈的一生,有着雄韬伟略却不能一展才华,创立的心学因为危及了当权者的利益所以三番五次的遭到当时程朱理学党的诋毁,尽管在王阳明的有生之年学生很多,但真正将心学发扬光大流传下来却是他的弟子。、
是世间何种精灵转世才能有“做圣贤”的理想,又是怎样的精灵转世才能有诸葛那样的将才谋略?尽管如此,王阳明的人生是不得志的一生,尽管他的心学后来流传到了许多国家,并对日本等国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我想到了孔子。
孔子在世时就不是一个普通人,孔子弟子3000,留名者72人,有如此多的人愿意终身追随之,甚至他的很多弟子都做到了大官,唯独他自己一直处于“待价而沽”的状态。连他自己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开始遗憾。有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有才能的人也得遇到识货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所谓,时事造英雄是一种处境,更多的是遇到不识货的人,只能仰天长叹捶胸顿足了。孔子在世近80年,如此长的岁月中仅仅在鲁国做到了大夫的职位,但不久也离开了。为此,孔子甚微遗憾。
尽管如此,孔子的《论语》经常性的出现在当代的课本中。其中的句子很多已经被朗朗上口广为流传。例如“学问不死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利乐不兴,利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等等还有很多的句子为现代社会人所广为流传。包括一些乘车的礼仪、社交的礼仪、热爱生活等话题等等。所谓“半部论语知天下”,现在我两期还没有学完,已经感觉到了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两个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样的平庸之辈呢。人这一辈子,活的舒畅、活的痛快就足以,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自己不得意的忧愁之中那注定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了。
所有人都要顺势而为,即使是英雄人物也要识时务才能有所建树。人要“顺着过”,有随遇而安的心境和心态,才能当机会来临时手到擒来。即使像以上两位圣人一生不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我们的才能距以上两位圣人差太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