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听《王阳明哲学》《王阳明大传》,读《明朝一哥王阳明》,再阅《大学》与《中庸》,终可悟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亦可知王阳明的敬畏与洒落,遵循良知而力行真理。

王阳明的敬畏与洒落,他能够把敬畏和洒落这两件事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一个人只是潇洒,没有任何的敬畏,你看,魏晋名士就是这样,阮籍、嵇康,竹林七贤这些人就是什么东西在我眼中都无所谓。包括西方的犬儒主义,这个皇帝挡住了他的阳光,说让开,挡住我的阳光了。这种人是很潇洒,但是他缺乏一些敬畏。而如果一个人只是敬畏,一味地拘谨,他就少了一些洒落。你要说,曾国藩跟王阳明之间差在哪儿呢?当然,就是差在了一些潇洒之上。

所以王阳明认为敬畏是什么?敬畏不是见到皇帝就害怕,不是那么简单。敬畏是不要欺瞒你的良知,这便是敬畏,一个人能够做到不要欺瞒良知,便是敬畏。
然后,稳当快乐便是洒落,什么叫稳当快乐?孔夫子所做的叫“曲肱而枕之,不亦乐乎”,这就是稳当快乐。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乐就是稳当快乐。孔夫子“于是哭则不歌”,所以他除过参加葬礼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快快乐乐、洒洒落落的高兴。
所以当你心中有着对于良知的敬畏的时候,你反倒更容易做到真正的洒落。这两个之间不矛盾,绝对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钱才是真的,这种庸俗的说法是没法给你带来真正的洒落的。花天酒地不代表着内心的喜悦,你没看到很多人在花天酒地之下满面的愁容吗?!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心中无挂碍呢?凭良知而行。
所以当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他那时候因为迫于压力,刘瑾那边不断地派人要杀他,他压力很大,整天想着生死参不透,万一死得多难受这种感觉。所以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洒落。然后他突然明白,只要我遵循良知,力行就够了,人生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到他最后那一刻躺在小船上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可以非常坦荡地说出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什么话好说的。

钱钟书先生说过一段话,我特别喜欢。他说,你喝了一杯茶,觉得很好,然后你晾了几件衣服,你觉得很好,你出去散了一圈步,你觉得内心很好。不是那杯茶好,不是那个衣服好,也不是出去走一圈散步好,而是你心中无挂碍。你心中无挂碍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这些东西都好。
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心中无挂碍呢?凭良知而行。所以当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他那时候因为迫于压力,刘瑾那边不断地派人要杀他,他压力很大,整天想着生死参不透,万一死得多难受这种感觉。所以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洒落。然后他突然明白,只要我遵循良知,力行就够了,人生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到他最后那一刻躺在小船上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可以非常坦荡地说出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什么话好说的,这就是王阳明的敬畏与洒落。
随笔/恒之馨(图原创•文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