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说:“不知老之将至”。衰老总是不知不觉地到来的。一个人不到老态龙钟,行将就木时,不轻易承认自己老了。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随口就说:“哎呀!老了不行啦!”如果你认真附和,那就会大大地扫他的兴。而在内心里尚不服老,才会有自言其老的自信。

常言道:人老心不老,这话说的没错。一般老与没老的区别在于外观,比如身体、容貌、年龄、活动等方面来进行判断;而人的心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是无形无相的精神体,所以无法判定心的老与否,它是形而上学,心不过是一个标签而已。
中年与老年之间除了身体和外观的变化之外,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有些心态好保养好的人在体态容貌上显得比较年轻。有些人实际年龄在五十岁以上,但从她的精神状态和容貌上看的话像是四十岁左右的样子。
比如:我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四五十岁的人老了,自己又到了四五十岁时,又觉得六七十岁的人老了。就这样以此类推把老年的起点一直往后推,以便保持自己不老的心理。因此,自己卧病在床无法移动身体,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总是觉得六神无主手足无措。突然觉得满腹的委屈和莫名的恐惧。心里觉得还没老,怎么就来的这么迅速呢?就像主持人李咏生前最后说的一句话是:“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周边的老人们卧在病榻上、颤颤巍巍,饮食骤减,生命危在旦夕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们都来关怀老人同他作最后的道别时,才会隐隐感觉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在心理上有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辈子耿耿于怀难于割舍的全部,就在一瞬间觉得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由于处于无奈和看透一切假象的邂逅,已经放下了不少对自己的缠缚,唯一剩下的是对亲人的无助与不舍。此刻老人说话的语气与之前的心境有了天壤之别,真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当然,真正的老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让人猝不及防。
人总是把老年的上限一直往后推,在我看来,这也是对自己生命延续的渴求和对大限将至的恐惧的原因吧。因为平时注重于对物质生活的过分执著,而完全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兼顾与认知;所以每当逆境显前时,无法以转识成智的能力去解读生命的转折。

少年人前面的光阴和老年人背后的光阴长度大致相等。但是,少年人往往觉得人的一辈子路还很长,幼稚地认为人生的路有多么漫长,却感受不到事物在刹那间的变化和生命的脆弱。而老年人觉得背后的光阴却越来越少。对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回忆的历史,于是希冀未来。老年人正好相反,没什么展望可言,唯一剩下的是拽不回来的记忆。在我们的感觉中,爷辈的似乎是老的,父辈的是慢慢变老,自己似乎是年年十八岁的心理。
显然,如今我国老年人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比较重视夕阳红的晚年生活。都集聚在一起扭秧歌,跳广场舞,十分热闹欢快,活得潇洒自在开心。老年人害怕孤独或许是情有可原的。孤独使他们清醒地面对死亡的前景,而热闹只是他们暂时的逃避和忘却。只是关注了现象,却忽视了本质。

总之,生命是残酷无情的,它本能地厌恶衰老和死亡。我们的最大弱点在于历来对死亡有一种逃避和忌讳,对生命的终结缺乏深入探索和更进一步的了解。犹如行驶在大海中的轮船突然沉没,人们刹那落入大海中的感觉一样。(就在当下,一切的支撑点都在瞬间坍塌。)特惊愕,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是谁?当下远离能、所的分别,脱离意识的依靠……当衰老和死亡尚未领到自己的头上时,对于别人的衰老与死亡只会感慨一时。当时,觉得人这一辈子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到了刚要享清福的时候不是疾病缠身就是面对死亡,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这种意识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被淡忘了,生命本身催促我们越过它们而流转。因此,当自己年老或垂死时,我们理应以自己对生命本真的了悟,去勇敢面对生命的又一次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