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高中好友闲聊,他开玩笑的说,“如果当时知道她就是自己媳妇就好了。”
我说:“生活本就无常,谁能预知,如果我们都事先知道结果,过程还有意义吗?”
然后大家都沉默了。
同学口中的媳妇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当时她父母承包了我们学校的食堂,他们一家也都因此住在学校里。我高中时没少在她家蹭吃蹭喝,有句话叫吃人嘴短,所以今天专门写点东西出来纪念一下。
今天聊的内容是结果与过程。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想要说出点花样出来还真是不容易。为什么这个题目不是过程与结果,而是结果与过程?是先有因才有果,还是先有果才有因?值得我们思考。正因为通过过程看结果太难了,特别是生活类的,里面因素复杂多变,你根本无法预测哪些过程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或者说哪些过程会直接导致什么结果。反而用结果去看过程要容易的多,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结果,反观我们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
就打比方今天和同学聊天这个例子,他们从高中同学,认识结婚生子。当我们站在二十多年后的这端(既结果),来看那么当初的种种行为(过程)。生活的点滴在脑海里面播放出来,有很多关键性的行为也蹦了出来。从今天这个位置回溯到二十多年前的行为,这就是从结果看过程。同学说二十多年前的几封信,发生了某几件事情然后两个人就走到了一起,我们通过这件事情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如果这个结果是正面的,他们往往会满心欢喜,甚至于陶醉的状态去回想,当初自己是如何的有勇气,有信心,有恒心等等。如果这个结果是负面的,他们往往不愿再提及,甚至不敢再回忆,当初自己是如何的犹豫,胆怯,自卑,被动等等。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把这些好的过程无限放大,享受这些过程带来的愉悦和自我满足。他们同样会隐藏深埋忽略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后悔、懊恼、遗憾的过程,希望在记忆的深渊中,永远的被遗忘。
比如:我们更喜欢把这个结果归结到当初自己在某一环境下产生的行为决定的。生活中一直充斥着这样一个谬论:如果当初我不这样做,结果就不会这个样子。或者换个说法:如果当初我这样做,结果就会怎么样?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性的高等生物。自信,自卑;高兴,悲伤;张扬,内敛;活泼,沉闷;外向,内向等等特质看似一个个反义词,而一个人往往就会同时兼容这些特质。你会惊奇的发现:一个自信的人突然就会自卑,一个高兴的人突然就会悲伤,一个个性张扬的人突然就会内敛,一个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就会沉闷,一个外向的人突然就会内向,我们的心情和状态时刻发生着变化。一个内向的人会和你侃侃而谈,一个活泼的人也会在你面前手足无措。这些情绪是经常伴随着我们的,它们随时互换着角色,那为什么我们会针对一个结果,在描述的过程中,会简单的归纳到一个特定的性格,或者场景里面去呢?
我有一个好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毕业。他说影响他最大的是高考,少考了两分,本来第一志愿想和女友一起到浙江大学,结果调剂到东北大学,导致他的初恋没有结果。而后又遇到了一个不合适人,分分合合消磨了最好的青春时光。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高等学府的博士生,阅考无数,而把自己情感的不如意归结到了高考失利上来。把人生中某段不如意归结到高考失利原因的大有人在吧?
在这里我提出来一个定义: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对于既定的结果产生直接意义的行为我称之为有效行为,这些大家在回顾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很容易找到。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的,或者和此件事情无直接相关,发生在当时的行为称之为无效行为。
在这里提到一个讨论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无效行为决定了结果,还是有效行为决定了结果?是你刻意努力达成了结果,还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大多数人的认识是有效行为导致了结果。因为我们很容易找到与结果有关的行为,并且论证这一行为对结果产生的意义。这非常符合大众化对自我的认定,我做的事情不管结果好坏,是我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况下做出来的特定反应,存在既有理。
而我们又不得不认清另外一个事实,我们干的很多事情没有结果,所以到最后这段行为变成了无效行为。比如加班加点做的报告,就会上说了几分钟没有形成决议,或者形成决议了又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落地的监督跟踪,那么花的这些人力和物力就是一种浪费,因为是一种无效行为。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你苦口婆心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他学习对今后生活的重要性,结果发现他根本没有认真听或者敷衍了事,那么你现在做的就是无效行为。再比如你想安慰一下爱人低落的情绪,你花大量的时间告诉她不要低落,看开一点,安慰到最后自己也烦躁了,这就是无效行为。
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不会承认这些是无效行为的。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说你在浪费时间,轻则收到你的一个白眼,遇到烦闷的时候怼回去一顿也是有的。因为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瞎折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目前的事情是必须干的,不管是在看手机,打牌,工作,闲聊,他们都会觉得这些事情对他此时是有意义的。就像现在我放弃了和孩子游戏的时间,写这篇晦涩的文字一样。你不能判断这件事情对今后有多大的影响,而是觉得此时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然后定义为有效行为。而很多年后根据结果看过程,又想骂娘,真真的傻冒一个,浪费这么多时间,这些年都干了些啥!
我们还发现之所以产生负面的,超预期的结果,有三种可能。一种是设定行为不科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达成需要的结果,还有一种可能是当时无效行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 ,还有一种是天不遂人愿,黑天鹅事件。
按照上面的推理如果结果是由有效行为组成的,我们又在大部分时间做的无效行为,面对超出自己承受范围之外的负面结果,开始骂娘。好矛盾,有没有?所以这个时候有些人选择躺平,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认定的有效行为达打不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徒劳无功,不如放弃。结果论会让一些人明确目标,开拓进取,也会让很多人恐高,选择放弃。
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结果是由无效行为导致的,既我们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本来没有这个想法却导致了这一结果。比如我这两位高中同学,本来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这一想法,结果高中毕业几年后竟然结婚了。比如你喜欢看书,空余时间就喜欢看书写作,你的孩子跟着你也喜欢上了看书,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考状元来自于教师或者高知识分子家庭。这些都是正面的例子,我再举负面的例子:你走大马路上有个人骂了你,你心理窝着火回去把老公骂了一顿,孩子把碗打破了,老公顺势把孩子打了一顿,老人看不下去说了几句,然后全家大作战开始了。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好像无处不在。大家发现没有,很多决定你命运的结果,很多都属于无心之举,既无效行为。
销售领域有个传颂的案例是你只要打够100个电话,这其中一定有三个有意向的客户,一定有一个最后成交。就跟潘多拉魔盒似的,你需要的是有打开这100个盲盒的勇气和毅力。这样理解会不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大部分结果存在偶发性和不可测,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样化,有趣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你的某一段时间认定的无效行为或者举动说不定在未来就会改变你的生活。
首先在这里我需要澄清一个观点,就是我不是唯结果论的人。当然这个社会有人注重过程,有人注重结果。以前在柯达公司工作的时候,我的老板是台湾人,柯达在中国区域的创始人之一。对事情的过程要求那真的是事无巨细,尽善尽美。他要求员工所有的事情必须按照规章制度来,工作汇报的每一张PPT展示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所有文字一定要是幼圆体,字体大小严格按照规范来,为此还写了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在柯达内部推广,人人必读。而我的第二份工作老板是山东人,私营企业也没那么多规矩,能力的好坏全凭结果说话。说的最多的一句“干就完了”,有种“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意思。
经过之前的十几年工作和生活经历,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清楚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工作我需要的是结果,这个是我生活的保障。生活我需要的是过程,这是我幸福的源泉。所以就会导致两种孑然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举个例子,工作中我需要把产品推出去,那么我会想办法去游说客户来接受,我的目标很明确,接受产品,针对性很强,尽可能的采取有效行为。但是对于子女的教育,我更多的会去用不同的方式去探讨,比如游戏,比如旅行,很享受守护在一起的时间,偶尔的思维碰撞 ,至于她们是否接受我的想法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也就是对孩子采取的都是无效行为,没有很直接的目的性。
因为考虑到无效行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比重很大,而产生的结果又是不可预知的(上面我们提到对无效行为的定义是和结果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一定要对这种行为准则做出必要的约束,以减少未知领域的风险。我归结为以下几点:1喜欢的,有趣的。2.正面的,温暖的。3.进步的,健康的。所以只要在这个范围内,都可以去做,随心所欲。不在这个范围内的,不要去涉及。
确定一个范围再去做事情就会轻松很多。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先把不为的立在那里,然后再慢慢去做。
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从心理学角度,我们的行为都是利己的。不管承不承认,我们所有的选择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所以到最后不管是有效行为,还是无效行为,都是利己行为。你要相信并不是你某一时刻,某一个决定铸就了这个结果。而是没有这个时刻,还有下一个时刻,你的结果大多数时候是注定的。我们之所以当时看不到,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认识还不够,这就是和慧者的区别
那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我那哥们的灰暗时光就好理解了。
他们家有兄弟两个,他是老大。父母经商,家庭条件是我们同学中比较好的,并且此人性格活泼,爱交朋友,一双酷似梁朝伟的眼睛长相英俊,头脑聪明长期全校第一。高考那年,父亲脑溢血突然去世,家里的事情就只能全凭母亲支撑着。身为家里的长子,对他打击比较大,高考发挥失常。庆幸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研究生考入华中科技大学。他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也在武汉,所以见证了此人的恋爱经历。他待人随和,广交朋友,并且非常欣赏独立,聪慧,自强的女性,这点从他的言谈中就能发现。而他交的女友确是依赖型,专横的很,对他管的非常严。就是我们几个好友吃饭,需要提前打好报告做好工作,聚会也会临时耍小脾气的那种(后来得知女方是单亲家庭,非常缺乏安全感)。论长相身材也一般,他自身的条件非常好,当时我们对他找这样的女友很不理解。分分合合,吵吵闹闹到结婚,然后又到离婚,经历了人生中灰暗的十年。高智商,情商也不低,在感情上摔了一个大跟头。后来我们分析:他有大男子情节,欣赏女性的独立,自主。但是只停留在欣赏的层面。他更希望从女性的依赖性上面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进而得出的结论是初恋迟早要分,伴侣没有张三也会有李四,符合他对另一半要求的特质摆在那里了,可能没有不会如之前的那么极端,但是大体的结果已经摆在那里了。
编后语;
生命之所以令人感动,在于很多事情明知道结果,却依然努力。有花开,有花谢,有长大有衰老,却依然选择向阳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