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昨“宵”

作者: 冬天到了春天不远 | 来源:发表于2023-02-04 22:30 被阅读0次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简村夜话·吾乡征文活动”。】

    今天是元宵节,我心生好奇,特地上“百度”查一下元宵节的来历,网上的说法莫衷一是。

    转念一想,如何起源和我有多大关系?记住元宵节意味着“团团圆圆”就足矣。

    在我们家乡,元宵节和春节一样,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已完全失去了旧日的那份热闹。主要活动基本就是三大项:吃元宵、点属相、上坟送灯。

    记得小时候,元宵节之前,市场上有人现场加工元宵。在一个很大的簸箕里,“青红丝”糖球在雪白糯米粉里反复摇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等滚到蛋黄大小的时候,就可以出售了。

    昨天到超市,想买几斤元宵。售货员问我是买元宵还是汤圆,这一问倒把我问糊涂了,在我的心目中,这两样东西是一回事。

    服务员指着一堆散装的,颗粒比较大的,手工滚成的糯米团子说:“这是元宵,它即可水煮,又能油炸。” 而指着冰柜中冷冻的,成品袋装的某品牌产品为汤圆,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我买了二斤元宵,两袋汤圆,想回家比较一下。今晚各煮一袋,感觉差不多。弟弟说南方称之汤圆,北方人称之为元宵。弟妹说摇出来的叫元宵,包出来的叫汤圆,我懒得区分,乐叫啥就叫啥,反正都是糯米夹馅的。

    当地元宵节最大的亮点应该是点属相。这应该是我们家乡的一个特色,以前对此曾有报道。

    最传统的属相做法,就是用豆面捏成12生肖,身上成红颜色,旁边再用豆面捏成一个灯碗,是留着点蜡烛用的。

    而现在属相的材质是五花八门,陶瓷的、泥塑的,但是最受欢迎还是豆面做的。

    属相牛

    正月初七八,街头上陆续就有摆摊卖属相的。据说他们都是从某处批发来的,有些巧手成年累月加工,然后节前集中批发给小贩出售。

    记得小时候,元宵节前我们就求临家大娘帮我们做属相。她的手特别灵巧,一块豆面在她的手里就像现在的小孩子玩橡皮泥,一小会儿功夫,一个惟妙惟肖的小猴子就诞生了,头上戴顶孙悟空帽子,手里拿根金箍棒,孩子们特别喜欢。最关键的是,她捏的豆面属相保持本色,不加染料。

    “属相点完后,俺就把豆面拿到火上烤烤,比吃根麻花还香啊!”老王经常提及他小时候的事。

    至于为什么要点属相?我也不得而知,反正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照着做就是了。但我自己是这样认为:属相就是代表自己,点上火,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事业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身体健康,行动风风火火。

    吃完晚饭,我们把家里人的属相归在一起,放在厨房的台面上,经常外加一条捏成的金鱼,表明年年有余,最后点起各自灯碗里的小蜡烛。

    元宵节还有一项活动就是“上坟送灯”,这个活动现在已成为不亚于清明节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远在外地的亲人也常为此风尘仆仆地往家赶。

    以前的老规矩是这样的。夜幕降临后,吃完了饺子,家人烧些纸,意把“请回家过年的那些仙人”送走。接着家人要到山上,在故人坟前点上蜡烛,算是给他们送灯了。

    小时候,我问过奶奶为什么要送灯,奶奶说:“他们要抓身上的虱子,用灯来照亮呀。”听起来很荒谬,但不管怎么说,元宵节上坟也算是对先人的怀念吧。

    现在这些老规矩都走了样,也不讲什么套数。人们大都在下午就去了,送上一个自带灯泡的小灯笼。过去烧纸点香,但现在当地是禁火期,不让动火,人们也就只好在坟顶压点纸表示心意了。

    想想自己小的时候,元宵节晚上可热闹多了,比过年节目还多,而最出彩的是看花灯。

    有几年,许多单位都有“十五大型花灯”参展任务,据说晚上展演后,还要评选呢。这下好了,各家搞起了“灯备竞赛”,灯做得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漂亮。

    夜幕开启,整个街道成了移动的花灯长廊,巨龙、琼阁、金鱼等各种造型的大花灯绵延数里。花灯都是装在卡车上,和卡车浑为一体,像长了腿似的。

    感叹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一艘预示着一帆风顺的大轮船,灯光璀璨,光彩夺目,在大街中央徐徐移动,上面赫然写着某参展单位的名字,船上有数名美女与街道两边以及跟随的观众频频互动。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欢歌笑语,恰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现在这些大型的灯展没有了,连小型的灯谜会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建筑高楼上的五彩变换的灯带和街道两边灯柱上挂的红灯笼。

    元宵节昔日风采不见,但一家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气气,吃着元宵或汤圆,看着元宵晚会,心里依旧暖洋洋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难忘昨“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mo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