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甲说,我见到她的第一眼就知道她是我要找的那个人了。
我脸上强挤出一丝微笑,心里却骂了句“放屁”,这话搁在几年前估计我还信,搁在现在,如果不是迫于朋友之间的面子,我一定反问他一句:“你小子看上的还是人家姑娘的脸吧!”
几年前,我也喜欢过一姑娘,认识那姑娘的过程仿若一部电视剧里的情节,初次见面是军训时候,我穿着迷彩服站在烈日下,站在操场上,一秒一秒地倒数着站军姿的一小时的时间,心中一遍遍地祈祷着上天派个人救救我吧。
然后她就出现了。
她从宿舍楼出来,一路穿过人群,我睁大眼睛盯着她的步伐,视线渐渐聚焦在她的脸庞,圆脸,卷发,心想姑娘长得还不错咧。
便对站在我身边的同学A说:“这女生,要是我女朋友就好了。”
同学A回应我:“要是能像她一样,走两步就好了,”一边说着一边耸了耸肩膀。
坐在树荫下的教官吼道:“那个同学,不许动!还有最后十分钟。”
后来我在校园里又见过那姑娘几次,可是我与姑娘总是缺少一个认识的机会,总不能上去说:“嘿,姑娘,我注意你很久了,要不认识一下吧?”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曾提出过“六度空间”的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和姑娘的认识可以就是通过这“六度空间”的理论认识的:
我和同学B是好朋友,同学B和同学C是朋友,同学C跟那姑娘又是朋友,于是我就顺着这条线索一路爬了上去,最终认识了那姑娘,知道了姑娘的名字叫夏雨。
02
我们经常说“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貌取人”,而大多数人说这句话时的潜台词一般都是“你虽然长得丑,可是你人缘好、心地善良、做事稳重......”
但是认识夏雨以后,才发现她则属于“不要以貌取人”的另一个走向。
记得有一次大家去食堂吃饭,夏雨排队打饭排在我的前面,食堂阿姨刷夏雨的餐卡时,不小心多刷了5元钱,食堂阿姨表示下次夏雨来吃饭,可以直接扣除掉这五元钱,但是夏雨还是站在那里不依不饶。
“你会不会刷卡啊!以后谁还来你这里吃饭!”夏雨脸涨得通红,后面打饭的队伍也排的越来越长。
很多时候喜欢上一个人是在一瞬间,放弃一个人也是在一瞬间,自那以后,我对夏雨再没有喜欢的心思了。
甚至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难道我最初看上的只是她的长相吗?
我一遍遍地试图否定这个答案,认为自己可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人,但是心中有一万个否定,就有一万个肯定。
03
其实,“以貌取人”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首因效应”,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
具体是指当你跟一个人接触时,这个人都会给你留下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又影响着你对这个人以后的认知,并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这也是大多数人在乎第一印象的主要原因。
而首因效应的本质又是一种优先效应,意思就是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举个例子,我们对一个电视剧明星的印象往往来源于我们看过的他的第一部电视剧,比如我接触到的王宝强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在《士兵突击》里面饰演的许三多,木讷、呆滞、傻里傻气,而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认为王宝强只能饰演这类角色。
直到后来看到《一个人的武林》,王宝强饰演的封于修,才赞叹原来他还驾驭得了这种无情、冷酷的狠角色,但是依然是觉得傻呆萌的形象更适合他。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对于事物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很难改变的,而在爱情里,第一印象则更重要,倘若你遇见一个人,第一眼就对他印象不好,恐怕以后你也很难再喜欢上了吧。
04
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因为彼此喜欢,也不是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是因为命中注定,可能只是因为她长得好看,正好是你的菜而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披着一张皮囊在世间行走,而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直达一个人的内心,终究不是一面之缘就可以妄下定夺的。
多少人因为之前的一见钟情,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一句“你变了”,其实并不是ta变了,是你自己从一开始就认为的错了。
不是有那句话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所以下次再遇见一个一见钟情的人,我还是劝你等两天看看再下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