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早上五点多,玲玲的弟弟打电话给她,说是妈妈不舒服,不能动,也说不了话。玲玲顾不上洗脸刷牙,起来就自己开车去妈妈那里。
我蛮心疼她的,一个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开车一个多小时,她自己说手都是抖的,高姐说应该找个人一起,要不太危险。
玲玲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也不愿意麻烦别人,我虽然跟她说以后可以找我,也知道她一般不会。
我知道她心里想着妈妈和弟弟,是发自内心的。
但又有点应付差事的感觉,就是心口不那么一致。
所以,虽然她依着本心每周去看一次,有事的时候甚至两天去一次,但总给人匆匆忙忙的感觉。
比如前天,她回到家,看到妈妈还是不能动弹、说不出话,打了120,去医院做了各项检查,这么一通检查后,妈妈跟没事人一样了。
玲玲自然是松了口气,然后十点多就到了办公室,跟我们说了一下经过,说自己一上午没喝水没吃饭。
我有点疑惑,从医院回到妈妈家,妈妈也是没吃饭的,怎么就没有做点饭,跟妈妈、弟弟一起吃,吃饱后再来上班呢?
也就是因为这个疑问,今天玲玲跟我 “诉苦”的时候,我就问她有没有给妈妈留下不想在那儿待着的感觉?有没有让妈妈觉得给她添麻烦了?有没有觉得自己比妈妈能,所以话里话外有对妈妈的批评指责?
这么一问,她自己就意识到了确实有这些情况。
所以,虽然她 “一心一意”地照顾着妈妈和弟弟,妈妈却不领情,每次回去做这做那,饭都没时间吃,妈妈还觉得她没做多少事。也就是玲玲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妈妈却还是不满足,这让玲玲很苦恼,这苦恼又会让她对妈妈有不满。
这么一分析给玲玲听,玲玲才知道为什么会事与愿违了。
如果事与愿违,很多时候确实不能怪别人,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思辨与立场》中有句话说:“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任何时候感受到了负面情绪,请相信我,一定是因为你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而思维方式方面的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觉察到的,很多时候会就事论事,然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出不来。
很感谢玲玲找我 “诉苦”,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不只是因为能给她一点帮助,还有她的反馈让我开心,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所学进行连接也是我的一大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