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底的时候,我潇洒地裸辞了。
辞职后的第二天,在咖啡馆待到傍晚时分。走回家的时候下起了雨。路过菜市场,隐隐有咸鱼的味道飘过,橘黄的灯光下是一家家斑斓的生鲜蔬果。没有遮雨的伞,任雨水渗入发肤。那一刻,突然觉得体内某些东西沉睡已久的东西被唤醒了。
这种感动是如此的清晰,自知自觉。我活过来了,真好。
出去旅行,玩了两个月,尽情尽兴。那时候,有想到过下半年可能会行情惨淡,但没有想过会如此惨淡。10月份的时候,开始投简历,大部分石沉大海。各大公司裁员的风声四起,媒体报道铺天盖地。这时候,我才隐隐感觉到,行情不是一般的不好。寒冬真的来了。
互联网创业公司大部分停招了。在我附上简历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的求职信之后,收到回复:我们暂无招聘计划了。幸好,尽管如此我一周还能安排到两次左右的面试。
然而,不合心意的不想去,心生期待的被婉拒,就这样,在反复的起伏跌宕中,走向焦虑。
直到那天,看到这部剧,突然被治愈。
裸辞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拉扯,这部剧告诉我要生机勃勃地活着。
韩剧《恩珠的房间》,豆瓣评分8.5觉得从《请回答1988》到《今生是第一次》,到《live》到《我的大叔》,韩剧在小人物剧情的制作上,真的是诚意满满啊。当剧作开始聚焦现实、关注小人物,不再把重心放在LOVE LINE上面的时候,开始变得有质感多了。
其实讲述这些个琐碎的小人物生活,对于编剧和演员功力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尺度稍微没把握好,可能就会“闷坏了”。但这几部剧的细节都打磨得挺好的,从还原细水长流的日常,到捕捉那些丧到极致的瞬间、温情治愈的时刻,都细致入微,直击内心。
并且可以看到,每个小人物身上的困惑与挣扎,欢欣与隐痛,冷漠与柔软,都刻画得那么入木三分,演绎得血肉丰满。他们坚定地战斗,也无奈地妥协,他们会各自体味孤独,也会相拥取暖。
所以,虽然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也没有多惊艳的演员选角,但在这些个让人又哭又笑又感慨的故事中,你总会不期然照见自己。
《恩珠的房间》也是如此。更难得的是,我和恩珠一样,都喜欢家居设计,热爱电影,尤其是枝裕和的电影,讨厌复杂的人际关系,喜欢和真诚的人结交。我们更是面临着同样艰难的状态,同样的挣扎,同样的茫然,同样地在坚持着一些看起来不太成熟的东西。
看恩珠,好像在看自己。
01
▲ 看到加班到三更半夜一个人走回家的我,那时候分明那么挣扎的我。
彼时的工作状态,彼时那个忙碌的我,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不愿再回去,甚至不愿再回想彼时的那些经历:
深夜1点钟,在公司的洗手间嚎啕哭泣,那是被自责和压力积压到奔溃的情绪。
凌晨4点钟,在归家的出租车上强忍睡意,深夜无人的街道上是无法放松的警惕。
清晨5点钟,此时思绪乱窜的折腾劲,开始抵不过肉体的筋疲力尽,才渐渐沉沉睡去。
柏邦妮说:“我们杀死了多少个自己,才成长为一个卑微的达人。死掉的陌生人,你是我的一片自己。得多么努力,才能拢住一口热气,暖和自己。深夜,筋疲力尽,难以面对,活着的自己。”
忘了是在什么情境下读到这句话的,只记得当时直击心底的感动。那是一种深知生之艰难的惺惺抚慰,就好像有人给了你一个充满温暖的拥抱,那个拥抱懂得你卑微艰难的呼吸,也理解你泣不成声的奔溃。
很多时候,我都会在深夜的出租车上听《City of star》,看着窗外的城市灯光,一遍又一遍的问“City of star,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这座城市太大,使得我们看起来是这么的渺小;然而又幸亏这座城市这么大,我们的渺小如此不值一提,我们才得以如此安心地苟活在某个角落里。我们的悲哀源于此,我们的安慰也源于此。
02
▲看到辞职后在家闷头睡了一整天的我,懒散得不为任何目标而活的我。当每个人都在拼命向前奔跑的时候,突然停下来的你会遭受多少异样的眼光?
“不工作”和“不结婚”一样,会让你成为社会生活的异类,莫名其妙背负上某种罪。家人会的埋怨或担忧,是最大的负担;最亲密的朋友开始恨铁不成钢,你开始不安;就连房东的语气都开始发酸,听了不由发慌。
好像我们整个社会都被上了同样的发条,每个人的步伐都是那么机械地在前行,停下来的那个,必然是因为它“坏了”。然而,此处何以歇不得?
是生活还是生存?这样的问题或许我们从未好好思考过,只是本能地在活着。
03
▲看到不知道自己会漂流向何处,但是更想顺着自己心意走的我。看许知远对话姚晨的访谈,提到
“人不仅有的时候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很多时候是人要追随自己的命运,愿意接受自己被浪潮推到什么地方,如果有足够的开放性和对自我的诚实,命运可能会把你带到一个无法想象的方向,希望你心中有自己某种镇定的东西,接受这个未知又美好,充满期待的人生。”
在男主帮恩珠重装了灯光后,她突然有了重塑自己生活的方向。她开始着手改变自己的居住空间,从改变房间照明开始,到刷墙、自己重装洗手台、给厨房的橱柜与墙壁翻新、整理衣物并规划好收纳。
恩珠开始接触室内设计,看似巧合但又有某种必然性。她的动手能力那么强,又因为本职做平面设计,对于自己的审美还是颇有自信。最重要的是,她的灵感与热忱开始从中喷薄而出,展现出某种闪闪发光的魅力。
想起是枝裕和的电影《奇迹》,有个小男孩捧着书在读:“活着,就是指喉咙干渴的感觉,或是与你牵着手,这就是活着,我正在活着。”
想起张悬唱 “活着,时光如水经过 / 你捧,常想起渴有多渴” 。
只有找到了那份“渴”,才是真正找到了自我。
就像写作之于我,好像是某种闪光的东西。
它一直都在,藏在我手机的便条里,藏在我人迹罕至的公众号里,
藏在我电脑“工作文件”之外的那片“沙城”里。
而我,在这喷薄的表达欲望里,真实感受到自己的那份“活着”。
于是,我也看到了——
开始想要好好生活,坚持每周健身,看喜欢的电影,重拾写作的我。
开始面试,有期待有失落,寻求一个突破口重新开始的我。
在辞职后的130天,我收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本来满怀期待,但用人公司却在后续的沟通中反反复复。这次,我好像不那么患得患失了,我已经做好了随时奔赴下一家公司面试,继续战斗的准备。
“我不知道哪片云会下雨,所以我不停地去布云。”
在某部剧中看到一个那么相似的自己,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动。
那些同样喜欢着的讨厌着的东西,特别是莫名吻合的当下的心情与状态,连成长环境和性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感觉很神奇,就好像导演的镜头在对着你,把你平静如水的生活拍出了某种迷人的光彩。
一直在挣扎着,某一天会觉得痛苦失落,但某一天顽强的生命力又会破土而出,会继续很好地生长。那是主角,也是我,是我们每个人真实活着的样子。
恩珠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的求职之路也会有更多的际遇。
继续前行,我们会遇到千万个自己,会在这过程中不断探寻自我,会打破认知,甚至会推翻重建。
去感受去尝试,去找到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范式。
(*温馨提示:该剧更新有点慢,入坑需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