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简书电影院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看烧脑神片《彗星来的那一夜》

从心理学角度看烧脑神片《彗星来的那一夜》

作者: 晓英 | 来源:发表于2016-09-05 19:02 被阅读1076次

    文|晓英

    看过简书的一篇文章介绍《彗星来的那一夜》,声称比《盗梦空间》《蝴蝶效应》更要烧脑,我花了一个晚上看了这部5万美元成本的电影。实践证明,这部电影不能晚上看,看了的话,敏感的人会做奇怪的梦或者根本睡不着。

    恶补了不少理科生解读,我又仔细回味了剧情,第二天依然放不下,列了以下几大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为什么这样的低成本几乎同一场景的影片会大受欢迎?豆瓣评分为8.3

    我认为这是因为这部影片涉及对自我意识的深入探究,我是谁?谁是我?如果导演狡猾地引领你开始深究这个问题,你会不感兴趣吗?

    第二:为什么人们发现多个平行空间同时存在时,会恐慌?想要尽力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屋子?

    很简单,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自我的认同感和定位感。

    第三:为什么屋里的八个人会对其他平行空间里的自己有敌意?

    理论上,无数个平行空间里都有“自己”这个角色,他们的经历会随一个小小的选择上的不同而引发更多的平行空间,但从自我意识层面讲,自己是唯一的,另外空间里的自己只不过是无数的“他人”,那么,每个自我意识里的“自己”都不想被别人取代,更不想无声无息地走向虚无。

    所以影片的后半部分,八个人之间的疑忌、指责、争吵都来自与对自我消亡的恐惧。

    第四:为什么艾米最后已经不热衷与找自己的房间,而是选择另一个时空?

    我们每个人偶尔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在失意、绝望、痛苦的时候,想如果当初不这样选择的话,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呢,是否更美好一些呢?

    艾米失望于现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房间,再要找回其实很难,但那已经不重要了,她选了一个看起来美好的房间,这样就要杀掉那个看起来很幸福的“艾米”并取而代之。这样的剧情安排,亦出于对人性的探讨。

    第五:自我意识是一个时空交叉点的当下,这部影片虽看起来乱,但有一条主线,那就是艾米的固定的视角,平行宇宙里无论多少个“自己”这个角色,你能意识到的,就是这一个唯一的“自己”,那么纵向时间上自己是唯一的吗?

    理论上是这样,你记忆中的孩童也是感觉中的自己。

    但,如果可以穿越呢?又有几个自我意识呢?

    很多影视剧中表现穿越到自己的小时候,是和“别人”谈话。

    所以,从自我意识层面上讲,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1、无论是横向的空间平行宇宙,还是纵向的时间的穿越,理论上无数的“自己”,都是别人。

    2、平行宇宙中无数的自己都是相互竞争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幻灭,就像《彗星》中另一个艾米那样。

    时间上无数的自己是相互怜惜的,即使想要改变历史,也是小心翼翼的。因为如果杀死小时候的自己,就意味着没有现在的自己。

    最后,回到童年时一个疑问,人死后还能感觉出自己吗?如果真的有所谓前世今生来世,那么前世和来世这个的自己能知道今生中的自己吗?

    “我”,还在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心理学角度看烧脑神片《彗星来的那一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bgr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