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從博愛到洛陽,吃中原地區的特色食物,一句話總結:從早到晚湯湯水水。但是這湯水與南方或北方的迥然不同,皆為漿漿糊糊。
第一,湯底皆為牛肉湯、羊肉湯、豬骨高湯打底。
第二,用主食調和湯底,呈現糊糊狀,有的稀一點有的稠一點。都是用的這個面那個粉的。絕不是南北方的清湯或濃湯。
第三,在這個湯底的基礎上煮一切副食。煮的東西不同就成為了不同的飯菜。
第四,底料極其充足。也提現了大中原中藥重地的特色。補氣的行氣的疏肝的醒脾的辛溫的消食的都有。
第五,多調為酸辣口味,偶爾用甜鹹調劑。








總結一下呢,中原的特色食物就是:
「全是湯」+「主副食一起煮」+「酸辣」+「料足」
只要一碗,干的稀的都有了,主食副食都齊了,通的補的收的發的融合,也算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另一種詮釋。

















逍遙鎮胡辣湯、牛肉燴麵、豆腐湯、丸子湯、面茶、山藥湯、紅薯粉湯、棒碴粥子粥煮山藥,大棒骨燴面、不翻湯、牛肉湯、羊雜湯、水席、漿面條、糊塗面……總之就是一碗又一碗糊糊塗塗漿漿糊糊。
大概這就是中原的飲食特色了。歷史悠久,適應本地氣候特徵形成的養人飯,調料的講究和充足也能看出中原人自古即重視養生。我們在博愛的幾天很冷,又沒有採暖,大家也沒有開空調的習慣,屋裏屋外穿的一樣多,全靠一頓頓一碗碗的有醋和胡椒的漿糊糊暖身。
出來了幾天,都沒吃米飯,頓頓脾胃都很舒服,也都胖了。只是,在洛陽的我們,想念老師家的飯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