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学生到作为一个老师,谈谈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和拙见。
学生时代,我们都喜欢那种温文尔雅、风趣幽默、亲切和蔼又喜欢和同学们分享生活经验的老师,他们像灯塔一样照亮我们渴望探知世界的眼睛。无疑,闪闪发光的人到哪里都能吸引别人向之靠近。长大的我,也接触到了教育行业,也愿意不遗余力地成为那样的老师,把孩子们的眼睛点亮,看着他们向更新奇有趣的世界探索,不会轻易丢失童心,在成长的旅途中逐渐成为干净纯粹的大人,而不是被世事黯浊污染了内心。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行业,正是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为少年心智护航,助他们身心茁壮成长。
而接触下来,我发现如今的教育事业鱼龙混杂,大多被功利心充斥,仿佛变了滋味。从幼儿启蒙,到兴趣开发,从体能训练,到文化教学,各种宣传贩卖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校门口传单满天飞,家长们眼花缭乱,不堪烦扰,孩子们更是不堪重负,除了学校的课业,私底下还要上七七八八的辅导班、培训班、兴趣班,已然不是出于情愿,而是在家长们焦虑攀比下被逼无奈。当兴趣变成绑架,当辅导变成负担,那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各种教育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们“给孩子的投资不能含糊”的心态,营造各种“高精尖”的教育营销,从心脑手,从文体艺,方方面面贩卖焦虑,让父母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样样都学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拉下差距,所谓的精英教学课程,所谓的沉浸式学习,所谓的快乐学习,最后都体现在价格不菲的学费和成天打卡的朋友圈。孩子具体收获了什么,孩子自己的意愿,似乎都不太重要了。
我也在文化课辅导的机构任职过,小学和中学都有。发现现在的学生,被家长送去辅导机构的普遍都是家里没人管或者管不了,自主学习意识不高,注意力不集中,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于上课听讲左顾右盼不认真,下课完成作业马马虎虎十分敷衍,考试成绩不理想又只会跟家长抱怨老师讲得听不懂,自己太笨了学不进去。其实从来没有笨学生,只有不用功的学生,所有的不行不会做不到都是给懒惰懈怠寻找的借口。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课辅导班应需而起,以小饭桌、托管班等形式快速广泛地发展起来,价格不等,教学环境参差不齐,教师资格难以保证,甚至连营业执照都不见得有,只为了家长图个省心。
更有甚者,打着“不止为赚钱而开的补习班”,每天打着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感情牌,在朋友圈跟家长们渲染情绪,抬高踩低,只顾学习好的孩子,对于他们认为“没救”的学生直接选择放弃。连基本的教学环境都保障不了,更谈不上制定教学计划,换老师的频率高到同一波学生便经历很多个老师的更替,效率跟不上,只靠熬时间,才初中的孩子就要熬到十点多十一点才能回家,这样的话到了第二天在学校里怎么会有精力高效地听讲。学校老师讲得听不懂,只能依赖辅导班,循环往复,受害的还是孩子们自己。平时松散,到考试前才疯狂地使劲儿突击,也不管学生们的差异,一律强硬要求,只为给家长好看、好交代,这样的模式居然被管理者自我吹嘘成认真负责不止为赚钱的教育模范,足见如今的教育行业多么缺乏管理,教育市场多么混乱。
在我带班期间,接触过一些孩子,他们都谈不上笨学生,有些甚至很聪明很机灵,只是家长疏于管教,自己的自控意识又不强,贪玩松散不爱学习,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最后想努力追上都来不及了。对于基础差、差距多的孩子,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要从简单的基本的知识体系、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开始要求他们,比如写字很乱的学习一定要让他们练字,一是培养他们的耐心,养成好习惯,写好字是收益终生的事情;二是字迹清楚工整也为考试卷面加分,同样一篇作文,卷面工整的分数就会更高一点。对于语文不好,文字表达能力差的学生,一定要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我的方法是带着孩子们每天做摘抄,几句名人名言,或者是符合应试考试话题的段落,每天写上日期,让每个孩子拿着我的摘抄本抄写,日积月累,那些富有哲思道理的话语会慢慢渗透到孩子们的内心。有一个初三的男生,基础很差,我从来不逼他写数理化,都是让他抄写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上的特定内容,抄写英语知识点,每天坚持练字写摘抄,从月考到期中考试,他的语文成绩就进步了30分,孩子和家长都很高兴。他的家庭环境也有些特殊,父母很早就分开,再也没有跟父亲联系,母亲又带他改嫁,和继父又生了一个小弟弟,我很喜欢他的乖巧懂事,哪怕弟弟骄纵任性,他也一直知道爱护弟弟,省下零花钱还给弟弟买零食,我一直都对他关照有加,他也非常喜欢我,有什么话都和我说,是个非常暖心的男生。
所以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授业与学习的关系,在这层关系里,老师作为权威,好似高高在上,让孩子们敬畏,便少了些许亲近感。所谓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和孩子们交朋友,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慢慢发现,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年轻,更加温柔。
希望所有的师生关系都能融洽,让教育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桥梁,更是沟通与关爱的途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教师则是撑起少年梦想的坚固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