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革命

作者: W无花果W | 来源:发表于2021-01-10 07:25 被阅读0次

18世纪,近代理性主义发展到一个死胡同的境地。

唯理论:只注重逻辑演绎,不注重经验内容,发展到极端,知识只剩下空泛的形式,没有新的内容,知识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而不具有新内容。

经验论:只注重经验归纳,不注重逻辑形式,发展到极端,只认可经验到的内容,对经验背后的一切持怀疑态度。知识成为具有新内容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近代理性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思索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逐渐发现,传统的认识模式是知识要符合对象,主体要符合客体,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是先承认一个客观的实在,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探究客观实在背后的规律、本质等问题,所有的知识都要去符合客观存在,主体努力寻找客观存在背后的真理。

康德突发奇想,能不能颠倒一下,主体在先,客体符合主体呢?这个符合指的是客体要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人作为主体,是不是有一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呢?这个认识形式不依赖于客观经验内容,而知识,就是客体符合了人这个主体的认识形式后形成的。换句话说,知识的形成必须借助人的认识形式才能完成。

传统认识模式都是人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说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人只需要去发现就好。康德颠覆前人的思考模式,提出崭新的思维方式,如同哥白尼完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一样,康德完成了哲学上的一次革命,也完成了世界观的一次转变。

知识要通过人的认识形式才能被认识到,知识的形成是客体对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的符合过程。言外之意,也存在一部分知识不能通过人的认识形式,无法被人认识。

真的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幸有康德来颠覆。

柳暗花明又一村,

客符主体知形成。

相关文章

  • 哲学革命

    18世纪,近代理性主义发展到一个死胡同的境地。 唯理论:只注重逻辑演绎,不注重经验内容,发展到极端,知识只剩下空泛...

  • 到海上去:电影《007-海底城》(二

    近代的数学哲学的发展,是建立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艺术哲学基础之上的。工业革命是建立在数学哲学之上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

  • 读《纯粹理性批判》——简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简析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摘要:康德把自己在哲学上的贡献称为“哥白尼式革命”,这反映出康德对于哲学认...

  •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背景:《人类简史》围绕着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多个角度来写,以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三大革命为主线,为我们构建...

  • 读《英国状况十八世纪》杂记

    社会的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 他们向往天国丝毫不妨碍他们同样坚信这个赚不钱的地...

  • 第二章阅读思考--旧制度与大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18世纪非宗教痕迹的哲学催发了大革命。但是大革命与宗教为敌,不仅仅哲学层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宗教在...

  • 人类简史书评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发展的人文史,从认知革命到农业革命到人类融合统一再到科学革命,既是历史又是哲学。 人类起源于非...

  • 熊十力坦然面对失意

    熊十力曾任教育于北京大学,作为著名革命家、哲学家。 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革命成功之后便归隐著书,从此投身学海。 在...

  • 康德的贡献和问题(三)上

    《西方哲学史》笔记和思考 康德的批判哲学和他的哥白尼革命(上) 我的笔记没有完全按照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的编排...

  •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范式、教育与创新 ——从库恩的《革命》谈起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的重要著作。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xh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