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过一个知名影评人的一句感慨,“我们为什么总在回忆过去?因为我们看不到未来。”
这样的论调或许有点绝对,也有些悲观主义的意味。但是用在当代的港片身上最贴合不过。我们沉浸在当年情里的那些热血回忆,感动于天若有情的悲情故事,向往着友情岁月里的忠肝义胆……却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前夕发现,消失的光阴散在风里,零碎在光影闪动中,已无奔向未来的日子。

世纪初的《无间道》三部曲被称为彼时“救市之作”,精良的制作,剧本的匠心,团队的专业,风头一时无两。于是尝到甜头的港人开始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系列,希望通过浇筑一个又一个IP来唤醒过往情怀,横扫票房。

当然,其中不乏王晶的《澳门风云》系列和《追龙》系列。为什么要先提这个胖子?抛开其善用“屎尿屁”来炮制通俗喜剧的过往,我觉得在迎合市场和市场营销上,与其他的商业片大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可以这样说,我们会在看完胖子的作品后后悔多时,骂娘许久,却仍然会再次在他新片上映时买票入场。从某些方面来看,我们是“惯性消费”,因为胖子的作品在过去的时光里带给过我们惊喜,欢笑和吐槽。王晶出品,也是我们关于港片回忆的一部分。

墨镜王借宫老爷之口说,有些人活成面子,有些人活成里子。我想,胖子大概就是所谓面子吧,经历高票房,背负负评骂名,是一面金字招牌,也是一块遮羞破布。
2013年上映的《扫毒1》曾经给了我心头一击式的感动。印象深刻的清节有四,一,悬崖边做选择,二,三兄弟天台对峙,三,伟妈病榻前三人深情陈情,四,与八面佛对战。这些桥段像是零散的珍珠,三大影帝凭借着自己对角色性格的挖掘和故事情节的把握,把本就跌宕,矛盾遍布的情节串成一串珍珠项链。该片配乐延续近年港片重温经典的模式,将《誓要去入刀山》贯串首尾,三兄弟口口接唱,怀旧而又温情。而当结尾rubber band的《心照一生》的旋律响起,伴着鸡皮疙瘩一起涌现的还有岁月友情的感动。于是该片成了同期影片的评分第一,收获2.39亿的票房。输了票房,却尽得人心。

同样的《扫毒2》继续延续男人戏。铅华洗尽的刘德华和苗侨伟,影帝加身的古天乐。卡司足了,剧情呢?兄弟反目的设定,咋一看去矛盾十足,想一想也是火星十足。但是刚好败笔之一也正源于此。

1.故事设定余顺天和地藏兄弟反目,却在开头就安排前者执行家法,致使后者走向黑暗深渊,引出故事。既然是反目,兄弟二人反目前的所谓情深意重并无刻画,显得这厢反目突兀,而刻意。

2.开头贡献了宝藏曲目《Wayward one》,配以天地二人及警察的岁月变化,相得益彰,但略显突然,仿佛孩童一瞬间成年。地藏黑化的过程和余顺天心理的转变如果深挖,会为之后的对决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3.全片的枪战戏。告别了老吴的教堂,白鸽,风衣,随之而来的是混战扫射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子弹横飞的场面在片中屡见不鲜,流血牺牲的情节也不少,却几乎不能带来震撼。可能是我太杠精,但却觉得为了流血而流血,为了枪战而枪战的场面太过于刻意,而且缺少过渡。
4.我一直在想,这几年是什么给了邱礼涛那么足的信心去搭棚造景。是投资商的慷慨,还是对票房的自信,或是对精良制作的执着。《拆弹》的隧道,今天的港铁……这些是为场面而生,为决战而设,没毛病。但我很疑惑的是,结尾地藏是要驾车逃亡,把车开到地铁站这么个密闭环境里,而且后面还有一大票警察,此举何解?当然,抛却其吃了秤砣,把心一横,鱼死网破,困兽之斗,奋力一博的可能性,毕竟人心难测。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可以收回成本,并且大赚一笔。衡量一部商业电影的标准,是票房,是盈利,是收回成本。而对我们而言,这次,我们又一次为情怀买了单。日渐老去的刘天王,演技日渐精湛的古校长,以及那些熟悉的灯牌,熟悉的追车戏和枪战戏。也许,我们不应该苛责太多,毕竟,有了这些元素,就能让我们品评回忆许久。
当然,还有那些人们,二梁和青云,镇宇……没错,他们时至今日依然在扛那面大旗。也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常常回忆那些有他们诠释的光影故事,恍如隔世。一如开头那句,我们总在缅怀过去……而这些人终究活成了面子,也撑起了里子……

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仅作随笔,无关其他。同好共赏,不喜勿喷。
郝安迪 于G7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