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出我心》,读到了很多书的影子。
或者说,在很多方面,成长的底层逻辑是相同的。
越读越发现,其中很多写作的方法,适用于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比如情绪控制、时间管理、目标管理。
其实我认为最底层的一条,是接纳自己。
1.接纳你本身的样子
娜塔莉在《初始的意念》中,说了一个写作练习的规则:
1.手应当不停地写;
2.不要删除;
3.别担心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文法;
4.放松控制;
5.别思考;
6.直捣要害。
在描述这个写作方法的详细过程时,我觉得被击中了内心。
2019上半年,我写了不下15W字。
但那一段时间,每次写内容,都是字斟句酌,推敲又推敲。总觉得自己写得不对。
有时一句话,能卡住我一上午——最后一篇文,就因为这一句话流产了。
那时我总想一步到位,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这种驾驭文字的能力。
一旦写出对比别人或者前文差很多的句子,内心烦躁不已。
今年年卡班,我学到的一句话,打破了这个“魔咒”——金句更多是在大量练习和沉淀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的。
那时,我突然明白了,我确实是能力不到位,因为我才练习了一年而已,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超越别人几年甚至十几年沉淀的能力呢?
如果想不明白这一点,总在练习过程中自怨自艾,连练习都完不成,何谈达到甚至超越你喜欢的文字。
如今,在日更45天后,我不再去想那些事儿,而是更多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放在生活中。
观察到更多能写的素材,发现更多有意义的瞬间。
曾经的那些纠结,不请自去。
2.正视自己的成就
《写出我心》中有一句话,“有人会写出不世出的杰作,却丝毫不觉自己写出好作品”。
这一点,我目睹过无数次。
比如,基础班中有人一开始完全不知文章结构为何,只是堆砌案例。
在几次作业后,从不被打星,到被打了4星,文章结构明晰,案例恰当不堆砌文字。这是巨大的进步。
但当我鼓励对方时,收到的却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自己这篇文章写得太费劲了,花了很长时间,不值得夸赞”。
然后,下一次作业,她完全没有理会自己的进步,自顾自陷在文章不能更好,和没法更精炼文字的苦恼中。
后面的作业,她一次比一次苦恼,看不到进步之处,只盯着难受的地方。
解决问题本没有错,但忽略成就问题会很大。
以前有人夸我,我也总说“没有没有,比起xxx差远了”,这不是口头谦虚,而是我真的这么想。
但慢慢地,我改变了一点,开始接受自己好的一面,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当做事拖延了,我会告诉自己,下次提前,同时看看自己这次哪里做的好。这样的好处在于,我可以看到错误,但不会夸大它,而是接受它的存在,并告诉自己,下次加油。
重视问题本无错,但在无法解决的前提下,只盯着它,也无用不是吗?
3.接纳不仅仅是畅快写作的开端
曾学情绪管理时,第一课导师就告诉我们,情绪是没有好坏的。
这个观点震撼了我,也是我那时学习深入的根本原因。
正向的情绪告诉我们,这样做很棒,继续保持;负面情绪提醒我们,这样做不好,需要按照相反的方向去修正。
你看,负面的并不代表是错误的,它是一种提醒机制。
放在写作上,如何带入?
当我们卡文时,就是提醒我们,在某方面的写作上,我们积累还不够,或者在素材的发掘、技巧的学习上还不够等等。
当我们接纳负面的存在,他们都会成为我们的助力,而不是障碍。
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
当我们遇到某些人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感觉不舒服,可以不必第一时间讨厌并远离。站在接纳它存在的立场上,我们能观察到更多东西,比如,这个方式让我们不舒服,是对方真的有问题还是我们的反应过度了?
接纳并不需要肯定,但足以让我们不那么情绪化,能更心平气和看待事情。
也就能看到更多的自己,和自己对话更深入。
写作也好,生活也罢。
无论哪方面的彻底改变,都逃不脱接纳二字。
今天学到一句话,“如果一件事迟早要做,不如现在就做”。
如果到了某个阶段迟早要面对自己,何不趁现在就试试接纳自己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