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村志,我生活的家乡没有。有朋友曾建议我去组织村中有志之士一起写村志。对于朋友的提议,我思索再三,认为自己资历太浅,对村子的人情世故均不甚清楚,故还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把我脑子里存有对家乡的记忆用文字表述出来,可能不甚准确,但确实是我对家乡的记忆。
我所生活的村子叫赵村,整个村子在陇海铁路以南,幼时的夜里常常能清晰的听得火车的呼叫声。村子分东西赵村,有八个生产队,姓氏旁杂。一队到三对大多姓李,四队姓郭和姓孟,五队姓刘,六队姓贾,七队姓魏,八队姓吴。村子虽大,但乡人淳朴和睦。
一年四季,忙时一家人都去田间劳作,闲时男人外出务工挣钱贴补家用,女人则在家纺花纳底操持一家吃穿。恬静无聊的生活着……。
村子一年有五个庙会,其中正月二十,六月二十六及十一月二十都是大庙会故都会请戏班来村子里唱戏。 第一场戏一般都是村子里出钱,而后都是某家的还愿戏。
唱戏就要有戏台。小时候,印象中戏台都搭在小学东南侧一个土堆上,村人需要铺平土堆而后立桩扯帆布棚子,一个简易的戏台很快就搭建而成。虽然简易,但前后台,上场门下场门还是有的。村人平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戏台还没有搭成,已经围观不少村民,或议论或打听总之异常噪杂,卖小吃,卖玉米棒,卖糖葫芦的不失时机推着货摊夹杂在人群当中。
晚饭后,戏台上灯火通明。开场前为了渲染气氛也为了吸引更多人观看,戏台一侧的乐队率先响起,小锣小鼓敲得节奏感十足。待到开戏时间,戏台外侧一阵鞭炮声正式拉开大幕,台旁一个黑板上粉笔写的剧目,台上妆扮一新的戏子们(演员们)陆续登台,台下自带板凳椅子的村人早已等候多时。此时,台下一片寂静,认真且入神的进入台上的剧情,上下一片和谐。
幼时的我和我同龄的小孩都不懂戏曲,我们所关注的是人群里卖的小吃之类的东西,还有就是舞台上丑角卖丑或者武生翻跟头。
后来在学校西北侧的地方由村里出资盖了个露天戏台,再唱戏的时候只要立桩搭棚就可以了。再后来也就是前几年,村委会在村子的老年宫盖子一个戏台,虽比不上专业的,但是拉上幕布就可以演戏了。
一七年的正月十九,也就是庙会前一天我回村子办事,正好村子里在唱戏。我去戏场看了看,依然看不懂戏台上演的什么,戏台下面,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人在看戏,都没有了年轻时的专注,在日头的照射下,有的已经在高亢的唱词中睡着了。不知为何,内心竟有一丝酸楚。曾经的他们已不再年轻了。
离开戏场,突然发现傻小永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三轮车一侧,手里拿着一个类似唢呐的东西,神情专注在吹奏什么,乐器根本没有声音,都是傻小永嘴里发出的。都说傻人不显老,但他确实老了。曾经我们幼时戏弄的对象,在时光的蹉跎中,变得如同村子里那堵寨墙一样斑驳不堪了。
为了发展需要,农村已经大多已被拆除,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家乡最终终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同消逝的或许还有曾牵动整个村子的庙会和村戏。
恍惚中,脑海里有一个莫名的画面,戏台上,一个红衣女子在翩翩起舞,耳畔却响起“谁家的姑娘哟,都有两朵彩云哟,我家的那一朵吔,看得清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