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戏

作者: 邓州李海波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17:55 被阅读79次
    村戏

    文/李海波

    戏,是农闲时节村里的大事。

    管事的人,老早就商量着请哪个地方的戏。有些地方的戏是以名角的名字叫的,比如,老刘的戏,广林的戏。远近有几台,爱听戏的人早就熟记于心了,甚至他们擅长哪出戏都一清二楚。

    请来了戏,要安排一个地方宽大,距离村里的中心不远的地点,这样人们看戏才不会走的太远。要照顾老年人,他们都是拄着拐杖,或是扛着小椅来看戏的。更有些是孙娃子拉着拉车来看戏的。这些老年人是戏场下看戏的主角,来的早,走的晚。有些家不远的话,为了占个好位置,吃饭时,碗都端到戏场上了。

    老戏迷们不在乎唱的是新戏还是老戏,一出戏一听就是几十年,怎么听也不厌烦。但要唱什么戏还得听听一些老戏迷的意见,一起商量一下,最后拍板定下来。听老一辈人说,我们村里的姓杂。许姓人爱听《白蛇传》,许仙遇见神仙,虽然有波折,但最终儿子中状元,白蛇得救,夫妻美满,很合许姓的心理。陈姓不爱看《秦香莲》,谁也不想当一个忘本的负义之人,结果被老包给铡了。我们李姓爱看《三哭殿》《李天保吊孝》。这《三哭殿》,虽说是哭戏,但李世民善于解决家庭矛盾,且又以国事为重,且又是李家皇帝坐江山的戏,怎能不喜爱呢?《李天保吊孝》则是一个穷女婿咸鱼翻身的好例子,也爱看。

    开始唱戏了。巨大的戏幕已拉起来,化妆的演员们也都聚在幕后,锣鼓的声音已从乐手们的手下飘远。有些还未到现场的人们赶紧丢下手中的活,快快地拎起椅子,锁好门,临了,再把锁拽拽,以确定锁上了,便跑着奔向那锣鼓喧天的地方。

    一通锣鼓点后,演员一亮相,爱看戏的人们眼睛就被吸引了过去。但在这时有几类人是不看戏的。

    一是半大的小孩儿。他们本看不懂戏,来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卖零食玩具的小摊,家长在这时基本都大方起来,看别人家的小孩有吃有喝有玩,总不能让自家的小孩光看着吧!于是看戏时成了这些小孩儿们最快乐的时候。家长掏几毛钱,孩子买一包花生,或一串米花糖,或一个琉璃喇叭,孩子一占住嘴,占住手,也不会耽误大人们津津有味地看戏了。

    还有是一些岁数大的老年人,坐着孙子拉的车来的,又进不去场内,只在场外坐着。但他们是来看看戏的人的,他们感受感受一下戏场的热闹,遇见的几个多年不见的熟人,拉几句家常,这就够了。他们有的年轻时也爱看,跑十来里去看,跟着戏看,这时都在这里成了回忆,又成了现实。

    我听说我们村一个老戏迷,年轻时,看的多了,自学成才,能成本成套地唱,有板有眼。有一回,一个演员生病上不了台,戏演不成,他听说了,毛遂自荐,登台一唱,一鸣惊人,叫好声四起,最后竟跟了戏班子走村唱了起来。后来,有一个女戏迷迷上了这个半路出家的票友,竟不要嫁妆,和他结了婚,生了一堆娃子。这在我们那一带传为佳话。

    还有一类人也不看戏,是年轻娃儿们。他们本不爱看戏,他们是爱看看戏的年轻女们。每逢看戏时节,年轻娃们头发都梳了又梳,兑水抿了又抿,发型定是牛上加牛才行。衣服要鲜亮板正,西服茄克都要敞开,天冷也要敞开,皮鞋不管真皮假皮一定要亮,照见人影。以此来吸引花一样美丽的年轻女们。据说还真有一些父母管不往的年轻女们,不要媒人,不要彩礼就跑个没影,自由恋爱去了。一年后,抱着生下的儿子回娘家,把父母气得几天吃不下去饭。一家人哭了几天,又正式作亲的,毕竟是自家的闺女呀!啥办法?

    唱戏的演员吃饭是通过派饭解决的。村里的人们都很自觉,一人一家,一家一顿,都让自家小孩儿去领路,特别好客,喜爱某个演员了,就说,你就在我家吃吧。一连吃上几天的也有,有些家的家长让演员们在空闲时,给自家小孩儿也开个脸,说是压灾。常看见一个开过脸的小包公在戏场里跑,后面一个小关公在拿着小大刀撵,引来一阵笑声。

    戏演完了,管事的人会领着演员们挨家收粮食,用粮食酬谢这些演员们。后来不收粮食了,收钱,方便。

    现在农村的戏少了,看戏的人也少了,热闹也少了。

    村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村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qc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