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朋友圈里发 一首《桂河大桥》的口哨曲,非常好听,当时就有想看看这部片子的冲动,之前虽然大概了解这个片子,也看过片段,但从来没有完整的看过。
由于心里一只惦着这部片子,今天上午上完”朗诵课“,回来立马就打开电脑看了起来,乖乖要160余分钟,2个半小时.......
看完电影回味无穷,查了下,这部片子获得195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诸项大奖、并列为在十大二战影片之列,这部片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这部影片受到如此之多的褒奖,关键它一反通常战争影片围绕”正义“、”邪恶“等问题叙述,绕开大是大非,而是从战争的个体人性的角度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升华。表面上故事情节波澜不惊,但看完确认让人回味无穷,心潮起伏。
先从三个主角讲起,英国上校尼科尔森坚持准则,宁肯牺牲生命也要遵守《日内瓦公约》,并与日本首领讲道理,如果杀了他是日本人不讲道理,如果他妥协了,就是不尊重法律,不遵守规则,他的一句经典台词“没有法律就没有文明”,哪怕在如此残酷、恶略的环境和战争情况下, 他依然恪守准则,哪怕牺牲生命,这种恪守原则、文明、尊重他人的做事态度非常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让人钦佩,印象深刻。他为了向世人、日本人展示英国人、英国士兵的素质、振奋士兵的气势,改变士兵们的状态,而去建桥,体现了上校高素质、高贵的、文明的风范。反过来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做法,在日本军官的置英国士兵、军官生命不顾、这种恶劣热带 林雨环境、战争的残酷、生命和尊严已经毫无保障的情况下,你固守文明又有何意义呢?当然片中他的一席话透出了他的迷茫,”从军28年,依然一片空白,这座桥就代表他的人生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造这座桥就是他世界观的体现。好在,在战友死去的一瞬间,他幡然醒悟,影片这个情节的设计让我困惑,他中弹后倒下时有意还是无意压在了引爆装置上的,或许这就是导演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悬念吧......
再来说日本人吧,日本军官不达目地不罢休,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在现实面前可以抛弃一切原则、规则,藐视文明、法律,性格中充满了野蛮的狼性,表面上的温和、有礼在紧急时刻会撕下所有的伪装,暴露出凶残的一面。同时,不达目地不罢休,为成功不惜一切代价,不成功则成仁,不能忍受失败,失败就自杀这种让人后怕的残酷的竞争法则难道就是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吗?
再说说美国人,美国人希尔兹灵活、应变适应能力极强、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利益永远在国家利益之上,不愿承担责任,圆滑、变通、及时的享乐主义在希尔兹身上非常突出的显现出来。
三种不同国家的人,不同的处事原则和性格特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时这个影片最突出的亮点,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人,确是两种相反的做法,一个反对造桥,一个要造桥而且还是建造一座令人赞叹、佩服的好桥,这就形成了矛盾的焦点。
而如果是中国人拍这部电影一定是消极怠工,最终导致这座桥不是烂尾就是质量拙略,或者表明完好坚固的桥,实际内部质量低劣,或者想方设法将桥炸毁,以至于日本的计划全部泡汤。
所以这部影片的矛盾和冲突就在于此,充满了悖论的幽默和讽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