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面说到矿院的李先生下放到河南安阳的一个小煤窑当会计的事,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河南安阳的小煤窑都在安阳市西部山区,准确说在水冶镇西边的山区。安阳西部山区有煤,但储藏量不大,且埋藏比较深,老百姓把煤矿工人称作下煤窑的。我们家还在煤矿的西边,离得最近的也有十几里地,小煤窑很多,大煤矿稀少。记得小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里烧的煤都要去东边的小煤窑上买,由于山区路不好走,老百姓都是用毛驴去驮煤,一般都是赶两头毛驴,去一次买个几百斤,够一家几口人烧一阵子。豫北西部山区人多地少,比较贫瘠,烧火做饭大都用柴火,买的煤一般都是冬天取暖用的,既取'暖又能炒菜做饭烧水,一举多得。去买煤要有赶牲口的,一般都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小孩干什么?在来回去的路上没什么大用,关键是到煤窑后大人去交钱,小孩看牲口,或者买煤路过镇上大人去买点东西,日用品什么的,让小孩看牲口。我记得我也经常跟我父亲和我叔叔去驮煤,任务就是帮大人看牲口,有时候大人还买点好东西让我吃,说好吃的,一般就是几颗糖,或者一个烧饼,在现在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放在那时候只要大人能给买点,高兴得不得了。《黄金时代》里所写的场景就是当时小煤窑的真实写照,那时不论煤窑大小都是公家的,区别就是国营与地方国营,地方国营一般都是县级所有,比国营的要低一个档次。不过不论国营与地方国营,能当个煤矿工人都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娶个媳妇不困难,比当老农民强一百倍。想想也是,那个时候跟大人去驮煤,看到煤矿下班的工人,心里那个羡慕啊,那是从心底里的,是从里到外的,也是小时候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