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幼儿园真谛》
阅读分享:“做为幼儿幼儿教师最应该阅读的就应该是《幼儿园真谛》”。这是我在省里参加“乡村教师访名园国培项目”时哈师大的一位教授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她曾在日本留学,并多次到日本访问,在课上提到了一位日本教育家,叫仓桥物三。从教授的眼神里,可以看到,她对此人超级崇拜;在随后的讲座内容里,教授更是不可思议的将此书里的一些关键话语、段落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我当时就感到很困惑,到底是怎样的教育家写出怎样的书籍让教授如此痴迷,好奇心迫使我上网下单,尽早拜读。
刚捧上手,内心便咯噔了一下,有种不是很完美的感触,因为爱国情结,呵呵。但面对煽情的书名、崇拜的译者以及粉色的书皮,还是很虔诚地打开了。因为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不分国界的,它的视线里唯有孩子。我用心聆听着并慢慢走近他和他的幼儿园——仓桥物三。

据此书译者李季湄教授介绍:仓桥物三(1882-1955)是日本幼教界儿童中心主义保育观的确立人,由于其思想对日本幼教的影响巨大,故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威望,被誉为日本幼儿教育之父。仓桥先生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尊重幼儿生活和自由游戏的幼儿园教育。
此书是仓桥先生的一个讲演记录,其内容由“幼儿园保育法”、“保育计划的实际”、“保育过程的实际”三部分组成。在书中,仓桥先生以“幼儿生活的自我充实”、“充实指导”、“诱导”、“教导”、“诱导保育计划”等一系列概念勾画出他的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保育论。“诱导保育论”这一基本观点在书里所呈现的种种实际行动,令人折服、发人深省。

生活唯有通过其形态才能发挥其真实的生活性。每个入园的幼儿都有生活能力,而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取决于他置身于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形态中。
我关注了几个幼儿园的公众平台,发现上海和广东的一些幼儿园倾向回归自然回归,贵族幼儿园开到了山村和大山里,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体验种植和养殖的乐趣,观察小桥流水,四季变化。让幼儿在体验游戏中感受“爱”,爱是游戏的根源,爱是出发点,教师与家长给予幼儿无限的支持与自由,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与能力,“爱”深刻诠释了游戏的内涵,形成了幼儿、教师、家长的生态体系。那么,生活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生活品质与价值;爱应该是这个生活意识形态中最能诠释的一个最重要的元素。
但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里,我们还没有领悟到生活形态的重要性,而只是在提一日生活皆课程。如果从指导课程来看,那么,一日生活就包括来园的礼仪、正确洗手、用餐之类等等。这些都应该用一种“爱与尊重”的意识形态来渗透与引领。“尊重实际生活”,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谈何容易?保育老师的素质跟不上,保教偏离,导致很多想渗透的理念都无法实行;生活是幼儿的必须,但还不是真谛。
关于打招呼,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每天早上来园,幼儿都要求被“热情”的打招呼。向看护老师、向值班老师。当然,会打招呼是好事,说明这个孩子礼貌好,大方。但是,我们也要想想不想打招呼的孩子,是今天不舒服、是还没睡够?究其原因,会有很多很多的不愿意,也会有很多很多的小心思!每一个幼儿都可以有自己打招呼和不打招呼的选择权,我不赞成勉为其难的一种“问好”,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微笑。如果心情好,如果他喜欢,无论用怎样的方式与你“问好”,都应该悦纳,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富有生命的个体。
仓桥先生提到:能否有一个地方,那里只有纯粹的幼儿的味道,而没有那种幼儿园特有的“幼儿园味”。我在想,幼儿园味是否园所有着太浓厚的“条例式的生活作息”,而缺少了“按照幼儿生命呼吸的节奏“来散发应有的清新的气息。如花花草草园;尊重孩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富有自己生活气息的环境中生活,这应该就是充满着幼儿味的园所。
尊重幼儿,从尊重幼儿的生活每一个细节做起,从琐碎的生活小事做起。幼儿生活与幼儿生活形态两个概念在仓桥先生看来,幼儿生活包括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在当时的现状,看到的更多是社会生活,而忽视了心理生活。他非常强调幼儿园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在其生活形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