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读到几则新闻,均于孩子教育有关。
对于教育的目的,我国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俗话讲就是培养出身心健全、聪明、懂事等各种优点齐聚于一身的“优良品种”。
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无可厚非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却培养出了不少“熊孩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关于孩子的教育,一直存在争议,“虎式”教育和“圣母式”教育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教育方式了。
当然,教育的问题是多面性的,并不是某个单一的因素导致教育的失败或者成功。
关于几则孩子教育新闻的小议这则新闻关于某校的一次学生家长集体活动,据报道,在叩拜之前,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诵读一份家书。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第一反应是震惊,紧接着是愤怒。
记得小学的时候,每临母亲节或者父亲节,老师会让我们感恩父母。最初,我会自己动手做“小心意”送给父母,然而我看不到他们当时的感动,甚至还会被嫌弃“制造垃圾”。我开始怀疑,也许他们根本不需要我的“小心意”。结果可想而知, “小心意”送出的几率一年比一年少,直到没有。
我知道“真相——我送他们的东西都会被摆在床头很久”的时候,我已经进入叛逆期了,一副“我不关心”的态度,惹得父母伤心了好一阵子。
这则新闻让我震惊是因为,终于看到了学校实际的人文教育;愤怒是因为,部分人群的不理解。
试问认为“感恩教育”是“作秀”的人,婚礼不是“作秀”吗? 开业庆典不是“作秀”?
“道德绑架”更是夸张的无稽之谈,怎么不说“儒学”是邪教之学?
没错,就事而论,我的观点是赞同校方的做法,爱情需要形式,生活需要形式,感恩就不需要形式了吗?
当你面对着面色蜡黄的父母亲,当你面对着银丝摇曳的父母亲,当你面对着那双想要给你全世界的双眼,你的心绪又是如何?
爱需要沟通,爱需要表达,爱更需要形式。
当然,这种感恩形式,宜精不宜繁。
多了,就真的成了不切实际的形式。
另一则新闻是这样的:
关于几则孩子教育新闻的小议对于这个话题,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认为该打,有人认为不该打,有人认为适当的打。
咱先不说事情的本身,说说现在的家长和老师。
当下大部分的家庭需要夫妻两人的工资才足以补贴家用,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扔给老师,白天上学,晚上上补习班。
说实话,教师是一种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职业。
尤其在当下的社会氛围中,老师像是挂着“家长”名分的“小妾”。
对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只能教育——“唐僧式教育”。试问,唐僧还会紧箍咒,老师呢?
当然,很多人反对,他们认为老师也是人呀,老师不是圣人,会浮现老师滥用戒尺的现象。
真切希望,在这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国人会先追根溯源,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于这则报道,我阅读了该校方的惩戒细则,其实是想表达适当的打,把戒尺当成“紧箍咒”来用,并且明确规定惩戒前必须通知家长,请问,有何不可?
关于几则孩子教育新闻的小议与其反对,不如切身监督。
关于孩子的教育,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表达清楚,并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模式”,对症下药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都说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一块宝,要是一直捂着,也会热到“碳化”。
请别宠溺孩子,不然你的爱就是“魔鬼”的饲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