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所谓四月春光正好,正是读书之时。读书,几乎在所有人心中,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的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也都很推崇。但是,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很是流行,那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书非借不能读也”语出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讲的是一个名叫黄允修的青年,因为家境贫寒爱买不起书,爱读书的他便经常向随园主人(也就是作者袁枚)借书看。作者袁枚便借此机会,向他阐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

作者袁枚认为:书之所以非借不能读也,其真正的本质还是因为贫富的问题。
藏书多的大多是什么人?当然是富贵人!什么“七略四库”,什么“ 汗牛充栋”,其实都是炫富的一种表现而已。这么多的书,富贵人能看得过来吗?答案当然是不能!对于他们来说,书不过是一种资本,一种身份的象征罢了!因此,物质生活富足的人往往会陷入精神世界空虚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借书的人为什么“ 能读”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 贫”!家贫,所以要借书,心贫,所以要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于古代人,尤其寒门子弟来说,读书似乎是获得成功、实现报负、改变命运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正是因为有了强烈而坚定的内心向往,所以也就有了“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的美话佳谈,当然也就有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经典言论!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作者袁枚还提到自己贫穷和发达后对书的态度的变化,。“余幼好书,家贫难致”“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对于作者袁枚来说,书是致仕的敲门砖,敲开后,砖便变得多余了,这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纵览袁枚一生,做了四任知县,虽做得都不大,但是,后来游历各地,以诗会上层士大夫,一时名利双收,修屋掘池,穷尽奢侈之能事。此时尽享荣华富贵的他,还有什么心思读书? “ 素蟫灰丝时蒙卷轴”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