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娘家,村口遇见一位年逾七旬的拾荒老者。经过他身边时,他抬头笑着和我打招呼,这笑容让我倍感亲切和友好,他,分明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值得亲近和尊重。
按辈分,他得喊我姑,我也很友善地回应他,笑着和他挥挥手,继续前行。突然间想起,很多人背地里都说他是个贼,遇见他时,很多人都是不屑看他一眼,更别提会和他说话聊天了。
他的哥哥姐姐有好几个,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在他出生不久,便被亲生父母送到他的第一任养父母的家里,为了让他能活下去。他的第一任养父母当时没有孩子,收养他,是为了押子,希望他能给家里带来好运气。最初,养父母对他也是很好的,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还是把他当作宝贝一样疼。有衣穿,虽破旧,但能遮体避寒;有饭吃,虽简单,但能填饱肚子;最重要的是有养父母的爱,让他觉得世间很温暖。
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的养母怀孕了,从此,他的世界开始变了天,他成了养父母家的小奴隶,天天苦活累活都得去做,稍有怠慢,挨骂是轻的,挨揍是经常性的。养母十月怀胎,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亲生子,年近不惑的养父母欣喜若狂,他却感到有浓烈的绝望在心头升起。正如他所想,这下小奴隶也做不成了,他成了多余的人,养父拿着铁锹将他赶出家门,说再踏进家门一步,就用铁锹拍死他!任他大声哭着喊娘,跪着求爹,养父母还是把他关在大门外。
他又一次成了弃儿。
亲生父母已经过世,哥哥姐姐们自己都吃不饱,也没有谁愿意收留他。活着,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说,就是最艰难也是最迫切的事。他住在离养父母家不远的一个破屋子里,或许是希望养父母某一天能大发慈悲还可以收留他,毕竟他们的慈爱也在他的生命里真实存在过。
家家都穷,家家都孩子多,所以家家都有饿肚子的时候,当叫花子的他更是吃不饱了。他活下来了,靠的是偷,南家的萝卜,北家的地瓜,东家的茄子,西家的土豆……同时,“贼”这个字也像是个烙印刻在他的身上,永生都在。
一开始村里人还觉得他可怜,后来都对他恶语相向冷眼相待了,毕竟大家都穷都没有能力再多给他一口。许多人找到村长,坚决要求把他赶出村子,说他是一个祸害。后来我爷爷知道后阻止了村长,说如果赶他走,他多半会是死路一条,再想想办法给他一条活路吧。
他的第二任养父母当时家里有一个养女,日子也是艰难,我爷爷去他们家问的时候,女主人犹豫不定,男主人说十一岁的男孩算是半个劳力了,留下来也不会吃闲饭的。他又有家了,而且还有了另外一个小名:想来,那时候的穷人没有文化,随便一说就可以起个名字了,他养父说想来就来吧。
他在第二任养父母家里,勤快能干,再也没有伸手“拿”过别人家的东西,长大后在养父母的帮助下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也算幸福。养母去世后,他的养父失明,他每天都按时把三餐端到养父面前,从未落下一顿饭,也许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知道挨饿的滋味不好受,也许是他感念于养父最初的收留自己才没有饿死街头。
给他的养父母养老送终时,已经做了祖父的他哭得肝肠寸断,他说最疼他的人都走了!
我相信,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他也该无数次忏悔,无数次流泪,曾经的他也不想做贼,一失足,千古恨。其实,如果不曾经历他当年的绝境,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那种夺命恐慌,又怎能体会到当时他的窘迫和无助?那时,保命与做贼,二选一,为了活下去,他只能选择后者。
而今,年近八旬,他仍选择走出门,自食其力,靠拾荒卖破烂养活自己和妻子,不愿给儿女增加负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否定他的这一生,否则就是太不负责任了!
下次如果再遇见,我想,我还会笑着和他打招呼,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不是吗?
网友评论
嗯嗯,这句话我也很喜欢,人总是会变的,说一个人绝对是好的可能下一秒就变坏了,说一个人是坏的,说不定下一秒就变好了,世间万事定数难辨啊.
偷了他们家的东西就说是贼,饿得不行了向他乞讨就说是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