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西安。但秋雨纷纷,去看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我本能上是拒绝的。倒不是我迷信,可能跟我胆小的性格有关吧!还有就是兵马俑的照片从历史课本上看到过,电视网络上也见到过,我对此不是很感兴趣。
为了不让大家扫兴,到了景区门口,我就满血复活,兴致勃勃的看起了景区简介: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坑里有8000多个兵马俑,四面有斜坡门道。一号俑坑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二号坑和三号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看完文字介绍,并没有触动到我的神经。
可是到了兵马俑一号坑时,亲眼见到壮观的场面时,我惊呆了!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看着这些秦俑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刹那间,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带进喊杀震天、战车嘶鸣的古战场,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掐指一算,这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那个时候消息闭塞,各种产业都不完善,但勤劳智慧的先秦劳动人民,在被压迫的环境下,用双手把这伟大的工程建造了出来。想起历史书上讲的,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就像这些兵马俑,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墁铺。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
兵马俑从身份上区分,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不戴冠,而军吏戴冠,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甲也有区别。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骑兵、车兵三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平均身高1.80米左右,最高的1.90米以上,陶马高1.72米,长2.03米。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总体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秦始皇陵是按古代礼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设计的。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因此,陵墓并未开采。游客所到之处,只是陵墓外观。
此刻,再次重温秦俑,秦始皇陵,除了震惊,内心依然激动澎湃,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战场上金戈铁马,马厮人喊响着天地的声音。
备注:本人对秦俑、秦始皇陵感悟虽多,但找不到合适、准确的语言去表现,因此文中有关秦俑、秦始皇陵的专业术语介绍都来自景区景点介绍。
温馨提示:游览秦俑、秦始皇陵时,建议一定要找导游,只有听导游讲解,才能更加清晰感受当时的历史,才能更加明白先秦时期劳动人们的巧夺天工。如果只是个人游览看看,收获不是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