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爱迪生商业实验室”,作者为JOIN首席鸡汤官,写的不错,扒下来以示世人。
抛开手艺去谈趋势,都是笑话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我们的生活被震耳欲聋的噪声包围,你关注热点,崇拜导师,追逐潮流,生怕错过任何新鲜事物,好像是自己成就了它们,你仰望着时代的弄潮儿,畅想着一天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其实那些你渴望追随的事物,都只是引领时代的人希望你去追随的而已,而你,永远无法引领时代,你只是时代的又一个渺小的牺牲品。
互联网圈的人,时常会产生站在时代前沿的幻觉,每天关心国家政策,科技创新,指点江山,侃侃而谈,获得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事实上,它们不但和你没什么关系,更何况不要忘了,无需付费的内容,你就是商品。
有多高手艺,做多大生意。
人工智能很好,AR/VR很热,汽车后服务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身边创业的朋友经常问我看好哪些领域,坦白的说,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清楚的是,以自己现在的手艺,这些生意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我更信奉的选行业不如选对手,研究哪个行业最有前景,和研究哪个女明星最漂亮(当然这个答案你们都清楚当然是刘亦菲)一样没意义。你得分清楚,哪些机会只适合聊天吹牛逼,哪些机会轮到你伸手试试。
一个普通创业者,抛开自身的手艺,去研究哪个市场最有前景,就是笑话。
大多数拥有10年工作经验的人的真实技能,都是6个月的刻意联系就可以快速超越的。
在大多数现代化分工的企业中,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是较难准确量化的,这并不代表人和人之间没有区别,因为在那些可以快速量化的行业中,比如竞技体育,独立设计师,大客户销售,我们都知道,从事同一工作的人,在技能上的差距是惊人的。
而绝大多数人在职场上的第一大幻觉,就是把时间的流逝当做了技能的增长。
作为拥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就差一个程序员了的小吃店老板,我知道做一个App还需要前端,后端,产品,设计,BD,运营,市场,新媒体等一系列人才,于是在半年的时间内请教了互联网圈内各种部门的上百人。
坦白的说,其中有像人人车的范秦老师一类的绝顶高手,她每讲一句话我就得拿笔记下来的;但更多的,还是BAT的大局了如指掌,张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落实到自己的实战成绩和具体作品,拿不出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的。他们对自身技能优秀的幻觉来自于,我做一行XX年了。
但我从小就明白,没有刻意练习的磨砺,再多的机械性重复也不能提升手艺。
公园里下象棋的老爷爷们,绝大多数都有50年以上的实战经验,没有人觉得自己水平差的,但不幸的是,棋类运动是一个真实技能可以被快速量化的事情。所以我很清楚,一个从0开始学棋的小学生,需要多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就可以超过99%在路边摊下了一辈子棋的老棋友呢,大约6个月。
真相是,即使你连一天产品的经验都没有,下载100个App,钻研三天,就看筛选一个功能,也能写出同样质量的文章,这份手艺从此就是你的,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而已。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朝九晚六做了N年产品,画了很多原型图,写了很多PRD,但纯粹为了打磨自己手艺的刻意联系,一天都没有过。
就像那些下了一辈子棋的公园老头,没有练过一次基本杀法,没有钻研过一套布局,甚至没有复过一次盘,怎么可能是高手。
没有刻意练习,手艺从何谈起?
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手艺人
互联网项目是有很大运气成分的,即使我们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毕竟这不是开个小饭馆,我并没有绝对把握它一定能成功。但是我有把握的是,在推进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项目的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手艺更精进一步,成为专家级人物。
这目标不算多高,但它们是不会自动发生的,依然需要高强度的实践,反复的试错迭代,和无数个日夜的刻意练习。
希望几年之后,大家都是自己领域一等一的高手,无论我们能一起走多远,每个人都可以很有底气的说,自己不只是有一份工作,而是有一门手艺。
把行业趋势和风口留给他们吧,商业世界多少纷扰迷离,最终还是落实到一个一个人和人之间的PK上来的。
就像《一代宗师》中说的: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
我习惯站着,这次也不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