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业毫无例外也成了互联网新商业模式的试验场。今年,美国一家名为ClassPass的健身场馆线上预约公司在国内的创业圈迅速走红,一时间受到了许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的热捧。这家公司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健身场馆整合,为用户提供场馆匹配和预约的服务。ClassPass推出了一款99美元的月卡产品,持卡用户可以到附近任意一家健身场馆享受每月不限次的服务。而目前ClassPass的盈利模式就是向场馆批量购卡,转售给用户后,所享受到的差价或返点。
国内有不少ClassPass的追随者,也不乏本地化的改造者,如小熊快跑、全城热炼、燃健身等,其商业模式设计从场馆预约、教练预约,到健身数据管理、健身社交等,不一而足。核心问题是,好的商业模式应该照顾到所有参与者的利益。特别在互联网领域,任何商业模式的设计都应该至少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用户,有利于行业、商家或是服务提供者,有利于平台自身。那么,互联网+或是O2O真能成为重启健身行业的电源键吗?这些本土新兴的健身项目未来在何方?
首先,要有利于用户。
在健身行业,中美两国的消费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美国消费者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运动教育,健身也主要是为了强健体魄,而我们的健身更多是为了完美身形(这两点诉求有本质区别)。而且如你所知,中国目前最大的健身人群是50岁以上的大爷大妈,其主要的健身方式是广场舞而不是健身房。所以,无论是健身人口、健身房数量还是健身基础设施覆盖率都远不及美国。从这一点上看,单纯做ClassPass的舶来品,在中国怕是难以为继。
健身行业用户的痛点是不知健身(对健身知之甚少,导致健身用户基数少),不知如何健身(从业人员、场馆服务等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指导),以及健身体验不好。若是单纯提供场馆或是教练匹配,根本无法形成用户粘性。加之以我国目前场馆覆盖率极低的情况,基于位置的匹配和预约,对于用户而言更是无甚意义。
目前来看,99元不限次月卡确实降低了用户动辄3000-5000的进入门槛,对激发潜在健身用户量起到一定的拉抬作用。但后期用户完全有可能跳过平台直接成为健身房的年卡客户。况且,健身房的核心盈利点在于年卡预售收入,低价不限次月卡如果不能有效转化,反而会成为商户的负担。
其次,有利于健身行业、健身场馆和教练。
众所周知,健身行业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三点:会员年卡会费、私教和增值服务、健身周边产品(器材、膳食等)。而众所不知的盈利模式其实是「购卡不去的用户」和「购卡常去的用户」之间的差额。这就导致行业普遍的潜规则是买了卡的,越不去越好,短期看商家获利,长期看行业受损。商家也是每年都在开发新客户(商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服务品质,而在于年卡预售),一批又一批。接着陷入价格乱斗,进而产品和服务不可持续,如此往复。健身场馆来的快,去的也快正是这个原因。
不管是行业、健身房还是教练,其痛点还是在于真实客户流量不足,导致整个系统都缺乏发展动力。许多互联网平台通过前期的营销和价格补贴策略确实能够带来流量,但99元带来的流量大多属于走马观花,一定程度上违背行业本身发展规律。于商家而言,越往后越是饮鸩止渴,进退维谷(就像团购)。前段时间坊间传闻健身房联合抵制O2O平台就属于这个问题。所以,单纯引流对于整个行业都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第三,有利于平台自身。
商业模式到最后还是得看变现能力。目前来看,国内尚无一家健身O2O平台形成良性的造血能力,但都无一例外陷入了补贴大战的窠臼,而且面对用户跳单直接付费健身房亦是毫无办法。即便是业者普遍对标的ClassPass,在现金流的基础上精算着用户「去与不去」的平衡点。互联网大抵都有一种携流量不愁变现的传统,甚至圈内流传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更是被许多创业者奉为圭臬,但问题是,许多项目至死都没有见到羊毛,也没有获得猪的认可,更不知狗在何处。所以,写在商业计划书里的盈利模式,以及靠资本催肥的幻想,远不及现实的造血能力来的实在。造血能力的底线就是,你可以亏损,但你必须要有可持续营收、有可持续的现金流。
互联网本身的价值是连接,其创造的价值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从这两点看,互联网+连接了用户、场馆和教练,确实能够帮助健身行业实现重启。但问题的落点在于如何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健身行业成熟的盈利模式依旧是会员年卡预收,即便发达如美国市场也是如此。所以许多本土创业者一味想去中介化,绕开场馆连接教练和用户,甚至抛开场馆引导用户去户外,这是不懂「皮毛关系」的表现,纯粹是一厢情愿。有健身房的教练品质尚无法保证,遑论没有?而且,户外运动和健身房明明分属两个概念,在这点上,创业者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对于国内的ClassPass们,首先要明确用户的痛点,再行各个击破。通过自己的产品设计让用户知道什么是健身,如何健身。让用户通过你的产品实现健身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这点最难,用户买卡不消费,这种用户回头率基本是0),然后根据用户特点(不单是位置匹配)为其匹配最合适的课程、教练和场馆。
其次、要与商家共存共生,而不是用之弃之。在合作模式的设计上,充分照顾商家对于客源的需求,通过平台把商家的营销费用(普遍偏高)转化成用户体验的费用,并联合商家开发增值服务,共同做活存量,做大增量。
第三、平台自身一定要以形成造血能力为生存目标。注意打通B端和C端两个营收管道,比如为B端输送高质量的设备、教练甚至SaaS产品。比如为C端提供更多的免费线上服务,如社交、数据管理等,形成粘性后再提供诸如或实物或虚拟等付费产品。这两个管道,不管打通哪一个,活下来都不成问题。
说到底,健身行业并不是体育产业,而是大众运动行业,是健康教育行业,认清这个本质才能生发出接地气的商业模式。ClassPass贩卖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非要颠覆谁。所以,新进业者不要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妄称革命党,传统业者也不要摆出不合作的态度自认保守派。保持敬畏,保持开放,才能相融共生,才能各得其所。
2015年12月3日于昆明莲花池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