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致良知》有感1

作者: 筑梦Melody | 来源:发表于2018-07-16 09:30 被阅读0次

            看了《致良知》几个月,感觉它和稻盛和夫的《活法》风格迥异,《活法》用最简单明了的话语向我们讲了小孩子都能听懂的道理,而《致良知》是文言文,引经据典,对于不常看古文的我来说读起来有些生僻。虽然风格迥异,但是他们都向我们传达了同样的思想。王阳明让我们立志,稻盛说要有美好的梦想、目标和强烈的愿望。遇到事情,阳明先生会问自己:“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稻盛的原理原则,是问自己“作为人,何为正确?”。稻盛先生是在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后,在实践中形成的稻盛哲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只不过他用了更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更多人接受。

    《致良知》

            目前看到《致良知》前20篇,都是阳明写给皇上、学生、弟弟、朋友、辖区子民、以及山贼的表文和书信,虽然是写给不同的对象,但是里面字字都能感受到阳明先生的“诚心”:对皇帝和国家的忠诚、对读书做学问的诚敬、对弟子和朋友的诚挚、对山贼们的坦诚;以及“仁义”:对山贼的劝勉接纳,对弟子们都立志勤学成圣贤的期望和教导。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们在心上做功夫,格物就是“格心中之物”,把我们心中所有错误的不良的欲望、观念、情绪、思想、意识等全部改正过来,恢复本来的善。包括他所要征剿的贼盗,即使曾经凶狠残暴荼毒百姓,但是只要知道改过,乡众都可以接受他们成为改过自新的“新民”,一念为善,即是善人。“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是非心是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四端之一,知道之后还要行动,为善去恶、格掉心中的贪、嗔、痴,恢复良知,在日常事务中不断地践行良知,这也就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两个词,可能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两个成语,但是读了《致良知》,才理解他里面真正的意思,也有可能现在也只是领会了其中真义的冰山一角,剩下的要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去感悟。

           王阳明心学是一个形而上的道,我心中也充满敬畏,如果不是公司要求我们读,我可能现在是不敢去读这些书的;但是读了他的这些书信表文不仅能教我们修身养性,也可以给我们现实中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很多启示:

          如王阳明在龙场教给学生的四项教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其中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不是以不犯任何过错为珍贵,有错但能改正才是真正的有能力。人非尧舜,安能无过?但是重要的是在错过后失败后不被困难打到,吸取教训,改过重来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给我的启示是:1. 做事情要坚持,可能第一次失败了,但是吸取教训改过,总会成功;2. 要对他人要宽容,出现错误,不能指责,要责善,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申谕十家牌法》是王阳明管理子民的一种方法,把10户人家化为一甲进行管理,大家一起抑恶扬善,互相监督,从而达到自治,形成淳朴民风。对于我们的团队建设也有启示,我们每一个部门就好比是他们的一甲,一个员工只有在一个团队里面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家互相合作相互监督,养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工作合力,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知行合一

            读了这些书,帮助我们修身养性,虽然不能像先生那样成为圣人,但是切身体会真的可以让我们心净、静心,让自己不会在浮躁的社会中再有贪、嗔、痴私心而感到焦虑。阳明先生说“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累释”,放下心中的“累”,当我们放下这些功名、富贵,真正志于道的时候,心便不会再累了。心无所累,心外无物,内心怡然平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致良知》有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yv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