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戒為師
【以戒为师】(22)

【以戒为师】(22)

作者: 无心妙心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5:57 被阅读2次



佛教律学入门 (22)

虚云法师著

2、犯杀戒的过失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断慈悲种,其罪较贪欲尤过之!男女恋爱尤可教化,唯杀嗔恚,分离情理的,大宝积经说:“因贪犯戒,尚摄众生,因嗔犯戒,弃舍众生。”

杀有“能杀”的人──通于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所杀”有情──通十法界,世间六道凡夫,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出世间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陀。

中间杀的器具──刀、杖、弓箭、矛、斧、枪、炮、飞机、金、银、铜、铁、锡、石、玉、筌、罤、恶网、罗罩,手打足踢,及于水火等,这些东西,都可为杀生的器具。


戒乃自由良药而非束缚 ④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本缘经里提到的。

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摘自《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大愿法师)


戒如大地 ②

一. 为什么持戒

2.戒之答疑

有人提出道德规范等来自于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的观点来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和永恒性,这在佛教中其实也被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佛陀和圣弟子们认为道德等是相对的和约定俗成的。于是有人因此否定戒等之遵守,认为持戒并无作用。而这又是佛陀和圣弟子们所呵责的,因为戒虽是相对的,但并非没有作用。佛教认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脱。如果一个人否认戒之作用,去作与四恶趣相应的言行,这个人的心也必成为四恶趣众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脱之可能;并会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趋向四恶趣,去领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惨果报。

佛教之戒是与人、天身份相应的道德规范,它最眼前的果报是可以保证我们平静、快乐地生活于人道,最圆满的果报是可以协助我们在此生究竟解脱。因为如此种种原因,我们应该认真的持戒。持戒是佛教修学的基础。(dhiti根据南传佛教戒律编撰)


以戒为师 ②

三皈五戒是做人的基础

许多的经典几乎千篇一律地记载:人们听闻佛陀说法,就对佛陀说:“我要皈依佛,我要皈依法,我要皈依僧众;愿世尊哀悯,允许我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从今天以后我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要奉戒来修学佛法。”三皈五戒是修行的开端,也是做人的基础。

所有的宗教都教导信徒如何过生活,没有例外。教导信徒依循一个方向去行,这就是戒律。佛陀告诉我们的戒律就是三皈五戒,这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人生是多方面的,给人生规画一个学佛的方向,开始修学闻思修、戒定慧,过着有纪律的生活,至少负面的生活少一些,优质的生活方式多一些,不要给自己痛苦,也不要给别人痛苦。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摘自《香光庄严》第97期 释悟因)

相关文章

  • 【以戒为师】(22)

    佛教律学入门 (22) 虚云法师著 2、犯杀戒的过失犯杀戒的过失,在大乘菩萨藏中,最大的罪过!绝菩提根,断慈悲种,...

  • 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今天既是母亲节,也是释迦摩尼佛的圣诞日。是提醒我们每天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日子。 看过《佛陀》电视剧的都知道,佛陀...

  • 以戒为师!

    觉悟成无上正觉, 知道转轮回六道。 破戒觉为知,知无恒定生死流转,懒惰致无知。 持戒意义之重不能小觑哉!

  • 以戒为师

    如何戒邪淫? 很多人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邪淫”的行为或不谈论与“邪淫”有关的内容,就可以避免经受“邪淫”的果...

  • 以戒为师

    控制自己的内心世界,慢慢影响到自己的周围世界的变化,这里的戒可能不是让人没有欲望,而是戒掉低级的欲望,戒了低级欲望...

  • 以戒为师

    总之修来学去,以戒为师,不要随便迷信崇拜任何人,就是诸佛如来也不要迷信,宗下是“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实在...

  • 以戒为师

    《大智度论》中说,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暗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舟...

  • 以戒为师

    自律当如弘一法师。 每每想起弘一法师持戒守正如一,心神往之。他自我需求如此朴素,颇有“人不堪其忧,...

  • 以戒为师

    在你内心,有一个地方。在那里,一切皆有可能。你,要找到那个地方。 一念生,八方动。我们的每个念头,都在创造我们的未...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 安然Ann: 老师,现在的问题是意象之间显得碎,但是气韵感觉是贯通的,一直坚持在写,想有大段时间再理一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戒为师】(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b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