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面管教》一书中,作者简·尼尔森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积极暂停”,目的是帮助家长和孩子在情绪不受控时“情绪暂停”,给自己一个安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理性恢复时,更好地解决问题。
下面有两位家长,他们在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都运用了“积极暂停”。但起到的效果却是不同的。
一位中国妈妈带她三岁的儿子出门去逛超市,孩子看中了一辆小汽车玩具,想要妈妈帮他买。
妈妈觉得家里已经有了同款的汽车玩具,便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谁知孩子一下子便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地哭闹,要挟妈妈买汽车玩具。
这位妈妈见状,一言不发便不抱起孩子,把他带上汽车便回了家。到家后,她把孩子带进了卧室,关上门,任由孩子哭闹。
当孩子的哭闹声渐渐止住了,妈妈便拿了一条毛巾,帮孩子擦了擦哭花了的小脸。孩子见妈妈不生气了,便试探着问:“妈妈,我可以买那辆小汽车玩具了吗?”妈妈平静但坚决地说:“不可以,你现在还要哭吗?如果你想哭,那你便继续哭。汽车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帮你买的。”
孩子听了,神情有些不快,但也没再说什么。事情到此就算结束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爸爸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他又是如何处理的?
这位外国爸爸带五岁的女儿去商场,结果孩子也是因为一点小事,便躺在地上不停地哭闹。
这位父亲先是耐心劝说,谁知女儿反而越哭闹得厉害,根本不听他说话。这位父亲便把女儿带到了地下停车场,让她坐在自家的车头上,任由她继续哭闹。
当女儿的哭声渐渐停下来了,爸爸问她:“你现在能安静地听我说话了吗?”女儿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这位父亲问:“你还想回超市吗?如果你还想回超市,那你应该做些什么呢?”
接着,这位爸爸给了女儿很多的建议,比如,自己走着去超市;在超市会好好听话等。由女儿自己选择。同时,他还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想回超市,还想呆在这里,那随便你呆多久,爸爸都会陪着你。”最后女儿选择自己走着回超市。
同样是孩子的无理取闹,这位中国妈妈和外国爸爸的处理方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一是两位家长都表现得很理智,没有冲孩子发火、生气或斥责打骂孩子。他们都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是两位家长都在第一时间带孩子离开“事发现场”,避免了在公众场合训斥孩子。
三是两位家长都给了孩子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发泄情绪。
不同点在于,中国妈妈任由孩子发泄完情绪之后,并没有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外国爸爸却引导孩子学习解决问题。他给了孩子很多的建议,让孩子自己选择。
中国妈妈少了这一步,那么前面所说的任由孩子发泄情绪,就很容易演变成隐形的惩罚,让孩子为之前的无理取闹买单。
“积极暂停”的关键还是在“积极”二字上,而不是单纯的“暂停”。单纯的“暂停”就有了惩罚的意味。
比如“关小黑屋”,其实也是一种暂停,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惩罚。而单纯的惩罚,并不会让孩子在以后的表现中能越来越好。
正如《正面管教》的作者所说,要想让孩子以后表现得更好,而要先让他感觉更糟,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表现得更好。
对于孩子乱发脾气,首先有一点常识需要家长了解,那就是孩子乱发脾气,并不是孩子任性,难管教,而是受大脑发育的影响。孩子还小的时候,大脑控制情绪的部位还在飞速地发展,所以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不是孩子故意要与家长作对。
有了这个最基础的认知,相信家长在面对孩子乱发脾气时,也更容易让自己心平气和。
其次,家长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
有一个家长带孩子去看马戏,结果孩子哭闹着要买一只气球。这个家长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那些气球确实很漂亮。
于是她就和孩子讨论,哪个气球上画了什么画,哪个气球最漂亮,自己最喜欢哪一个?结果孩子非常的开心,他兴奋地和妈妈讨论起气球来,而不再吵着要买气球,最后安安静静地看完了整场马戏。
这位妈妈就是真正理解了孩子。她让孩子的需求得到了表达,在交流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理解和接纳,从而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理解孩子,就是家长要放下身架,抛开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蹲下身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当我们走进了孩子的内心,学会真正尊重孩子。那么,那个无理取闹难以管教的孩子,便会成为一个真正乖巧懂事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