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带一本书去巴黎(二)

带一本书去巴黎(二)

作者: 花间星事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22:38 被阅读0次

人们印象中巴黎的老城其实已经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样子。1852年到1870年巴黎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担任主要负责人的却不是一位建筑师,这位在身后百年依然毁誉参半的奥斯曼原来的教育背景是法律,他曾经担任过巴黎市的警察局长。奥斯曼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还与拿破仑家族带点干亲,所以他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赏识,担此重任,使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

不过这位改造者并没有将巴黎推倒重建,相反他非常大力倡导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巴黎有很多中世纪留下来的建筑。相较于之后再建的现代大巴黎,建筑师们已经失去了维护城市面貌的历史责任感,那些新的建筑不再有耐心精雕细琢,而只有在奥斯曼留下来的城区里,才能感受到巴黎最深厚的文化积淀。

1769年,法国制造出了第一辆蒸汽三轮车,真正的汽油机发动的汽车是1885年由德国人发明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才是真正的汽车发明者。因此巴黎的大街很早就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且无论是浑厚而有雕塑感的建筑,林荫大道,还是小广场的花园都有着属于巴黎的浪漫味道。当然在奥斯曼的城市规划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错综复杂的下水系统。以前在很多影视剧里都看到过这个设计得四通八达,如此精妙的地下世界,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令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深谋远虑。

巴黎最迷人,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区域西岱岛与圣路易岛镶嵌在塞纳河中。河岸两边有绚烂的薰衣草和紫罗兰,以及苍郁的古树。岛上有九座桥连接着圣路易岛与两岸。最有名的新桥,是亨利四世起的名字,贯穿南北两岸,一边就是巴黎圣母院。如果不想与太多的游客挤在一起,可以在那条大街上的咖啡馆里找个座位。这样既可以看到对面的巴黎圣母院,又可以远离广场的喧闹。

历史悠久的巴黎圣母院,从1159年筹建开始整个工程绵延了两个世纪。虽然今天仍能看到它屹立在西岱岛上,但是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破坏重建,教堂中的许多精美石雕都已经不是原作。想要看真迹就要移步到离圣母院不远的“中世纪博物馆”去。这里因为雨果的小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地。相较于原先的宗教功能,它带来的精神意义可能更为深远。

这里还有一所非常特殊的监狱博物馆。原来贡塞榭峄是中世纪就有的一个监狱,这里关押过非常多的名人,所以也变得很出名。不过大部分游客会忽略掉这个博物馆,毕竟这里展示的是阴暗和痛苦。不过在作者介绍中,我们却可以读到文明发展的历史。在许多残忍和不公平背后并非简单的善恶和是非曲直可以解释,看待问题也许需要更多的纬度。

相关文章

  • 带一本书去巴黎(二)

    人们印象中巴黎的老城其实已经不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样子。1852年到1870年巴黎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担任主要...

  • 《带一本书去巴黎》(1)

    看过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次,来听听他们讲讲巴黎。 林达去巴黎,带了一本书,雨果的《九三年》。去旅行,却带...

  • 旅行的意义,也是一杯风情满满的咖啡

    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翻开巴黎街景,不管是塞纳河还是巴黎圣母院,不管是埃菲尔铁塔还是卢浮宫,不管谁街边的小书...

  • 带一本书去纽约(上)

    林达(夫妇俩合用的笔名)去巴黎的时候,身上带着雨果的《九三年》,后来写出了《带一本书去巴黎》,该书除了可以作为旅游...

  • 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者一开始貌似写以巴黎诞生过程为主的游记。但越往后看,才看出作者是通过游历法国的足迹,来呈现出法国或巴黎的文化,思...

  • 带一本书去巴黎

    1'奥斯曼的巴黎改造,现代化的地下城市水系统,雨果的悲惨世界里很多情节都是发生在错综复杂的地下水系统。奥斯曼本人原...

  • 带一本书去巴黎

    在我曾经的旅行期望地点上,法国绝对是排在后几位的。因为不知何时起,巴黎给我的印象就是个乱糟糟的城市加擦肩接...

  • 《带一本书去巴黎》书评

    《带一本书去巴黎》书评 作者“林达”其实是一对华裔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力图通过对巴黎历史遗迹的寻...

  • 想去巴黎

    最近又迷上一本书——《带一本书去巴黎》。 和近来风靡的各类旅行游记式的畅销书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一切和巴黎有关...

  • 文化——一个城市的灵魂

    最近在看一本书《带一本书去巴黎》,巴黎是我一直想去的一个城市。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的浪漫气息吸引,同时也为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带一本书去巴黎(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fi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