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带一本书去巴黎》,巴黎是我一直想去的一个城市。从很小的时候,就被这座城市的浪漫气息吸引,同时也为一种文化的沧桑感而吸引。
现在所看到的巴黎并不是最原始的巴黎,在很早之前,巴黎是巴尔扎克的巴黎,后来巴黎是奥斯曼的巴黎。
对于奥斯曼的巴黎大改造,存在着许多争议,有人说他摧毁了古老的文化,摧毁了人们心中的巴尔扎克式巴黎。也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既然都要改变,不如早改了好,这么说来是奥斯曼拯救了巴黎。现代化建设是必然的,改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是否将城市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就是文化。
可见,奥斯曼的改造是成功的,他虽然摧毁了巴尔扎克的文化,但塑造了属于奥斯曼的文化。建筑的精细雕刻,耐心琢磨,每一处都独具匠心,这大概就是中国最近风靡的匠人精神。
后来现代化发展更迅速,在奥斯曼的巴黎外又建起了另一个巴黎。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细细琢磨的时间,或者说,他们有的是时间,但是他们没有的是耐心。引用书里的一句话,“奥斯曼之外的现代大巴黎,是巴黎一个粗糙的外壳。它不是在原来巴黎的风格上延伸,而是匆匆在一个艺术精品的外面,套了一个现代箩筐。”如今中世纪手艺匠的职业道德和品质观,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匠人精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所以没有文化的建筑或是城市,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躯壳,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讲到巴黎,不得不提的是雨笔下的悲惨世界。而这本史诗级作品的背景,就是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所在的西岱岛同样的富有历史气息,众所周知的巴黎公社也是在这里爆发。
西岱岛是巴黎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几千年的宗教文化生生不息。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巴黎有这么多教堂,而巴黎圣母院最著名?答案很简单,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功能,每天都会有人进来,在额头上点上圣水,在胸前画十字,静静地坐着,与上帝对话,从宗教中找到慰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曾经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们谈到了信仰。我舅妈一家信奉基督教,其实在中国是有很多人信奉基督教的。在那次聚会上,有人问道耶稣是否真的存在。我记得非常清楚,我舅妈的母亲说,“我相信耶稣是真的存在的,他存在于我的心中。”正因为心中有信仰,才能够得到慰藉,这就是人与其他生物不同之所在。
没有信仰的人就是行尸走肉,而没有文化的城就是一个被历史抛下的艺术躯壳。书中有一句话“持续千年至今不断的宗教活动,使得巴黎圣母院依然是巴黎圣母院。”
我出生并生活在一个南方的海岛城市,中国有许多海岛城市,而我独爱我的故乡。不是我偏袒我的故乡,而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我。我们这里最出名的地方就是鼓浪屿,很多人都说没去过鼓浪屿就不算真的到过厦门。
其实鼓浪屿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西式建筑——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碰撞所擦出的火花。而在厦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革中,唯一不变的就是那些独属于厦门的文化。因为有了它,厦门这座城市才有了灵魂。
文化是个奇妙的东西。
有了它,厦门才是我爱的厦门。
有了它,巴黎才是我爱的巴黎。
文化——一个城市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