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的故事(九十八)煤球儿

作者: 海淀老头儿 | 来源:发表于2024-05-09 06:16 被阅读0次

    海淀的故事(九十八)煤球儿

    小留流第208篇

    一夜北风寒,四外草木凋。

    冬日景色白,岁月又波澜。

       来吧,继续聊聊中直菜站,时间过的真快,转眼入冬了,菜站前面的杨树叶子,也随风稀里哗啦的掉光了,此时菜的种类少的可怜,主打的是大白菜、土豆,还有一捆一捆的雪里蕻。

       牛的是,菜站早早生起一个洋炉子,炉肚子烧的通红,更牛的是有烟筒,一直伸到窗外,还冒白烟呐。菜筐少,屋地空旷多了,我抱个萝卜也能玩半天。这种情况,菜站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经跟着我妈下岗了。

       工作一没,嚼古成了问题,您想啊,一大家子人吃马喂的,多紧吧呀。于是赶紧托人弄漒,嘿,居然在清华园煤场找了份儿送煤的营生。大家知道,送煤这活又脏又累,还是个体力活,整天介风里来雪里去,赶上下雨,还得赶紧给煤找避雨的地方,不然变煤饼了。

       虽然送煤这活对我妈来说太不尽人意,可令人欣慰的是,工钱比菜站多个块八毛的,唉吆,太让人激动了。可有一节,送煤得骑三轮车,可我妈不会呀!自行车都不会,更甭说三轮车了。

       您猜怎么着?我妈真有骨子犟劲,一咬后槽牙——练,于是逮个机会便推出自行车,在三角地练开了。骑过自行车的都知道,很难骑上去,上去了也不走直线,老要摔倒,或许车子大的缘故。哪像现在,小娃娃就有童车还带辅助轮。即便现在的成人自行车,上下车也特方便,很多没大梁,您看满大街跑的共享单车,不但没大梁,还是26小型的。

       那个时候基本都是28自行车,有大梁倍儿老高,我们小孩子腿短,更上不去了,只能掏裆骑,那更需要手艺和勇气。而大人学骑自行车,上来就得骑上去,您想啊,初学乍练多难啊,刚才说了,即便上去还下不来,结果就是啪叽、啪叽的摔车。

    (三角地)

       瞧瞧,三角地来了,当初我妈努力练车的地方。好的是我大姐也跑来助阵,她在后面扶着车架子,嘿,这回我妈可以稳稳当当骑到车上,姿势也摆正了,这回再蹬可顺溜多了,车子是越骑越快。好嘛,这可苦了后面扶着的大姐,她捣腾着两脚,跟头郎桑的追呀。车子越来越快,后面的大姐连跑带颠可就跟不上了,渐渐撒手了。.

       其实自行车大多都这么练会的,您再瞧我妈在车上还美呢,一边蹬一边说:你瞧、你瞧,我会骑了嘿,你看多快呀!好嘛,结果一回头发现后面没人了,顿时吓坏了,就想站住,那哪站的住啊,门也没有啊。况且说了,还不知刹车在哪呐。但见自行车左摇右摆开始划龙,还喊呐,站住、站住,站不住啦,啪叽下子,摔倒在三角地的斜坡上。

       我妈这边如何努力练车,暂且不表,咱先说说镇上打火做饭烧什么吧。

    (三角地小龙王庙)

       来吧,先说两句煤球儿,我小的时候,镇上不管是烧水还是做饭,包括冬天取暖烧的都是煤球儿。曾经聊过,我奶奶住东大院儿时,每天挎个小筐儿,上街买当天的嚼古,外带劈柴和煤球儿,只不过那煤球儿是手摇的,而我小时是机器压制的。

    (换壶底)

       说到那个年代,北京城也好,海淀小镇也罢,烧的煤都是骆驼从门头沟驮来的硬煤块儿,这玩意直接烧一来费钱,二来火太旺,经常把壶底烧漏了,所以当时走街串巷换壶底的手艺人可忙活了,您会经常听到街上,慢条斯理声音低沉而深远的吆喝声:换——壶底——

       为让煤火温柔持久些,更多是利益的考量,于是各地开设了很多煤铺,把硬煤砸成粉末,掺上黄土摇成煤球儿售卖。您想啊,手摇的自然要慢,产量也低,所以镇上煤铺开的也多。比如,三角地西南角的小龙王庙边上有个大院子,曾经就是煤铺,门前挨着南大街的空地,便是摇煤球的场地。直到我上小学时,院里还养着俩骆驼。

    (摇煤球)

       如图,人们把煤沫子围成一圈儿,掺上适量黄土和成泥,然后摊成寸厚的煤饼儿,再切成寸钉儿大小,下面就要摇煤球了。你看摇煤球的师傅,在筛子下放个花盆儿,这样可以360度的摇摆,很像摇元宵。这样摇出来的煤球软硬合适,又好烧,火候持久,烧后只剩白白的炉灰,这是良心煤铺。

       您想啊,煤球论斤卖,煤铺多掺黄土多挣钱,但煤火弱,烧不静,老有煤核儿。话又说回来了,老百姓也不傻,自然不再买你的煤球,作为煤铺也不愿砸自己的买卖,所以对所摇煤球还是很上心的。

       到了五六十年代,北京人口数量猛增,骆驼运的煤可就不够烧的了,改用京张铁路从山西拉煤,唉,清晨的时候,这也是我常常听到火车拉鼻儿的原因。

    (按有拔火罐的煤球炉子)

    (煤球炉子)

       刚才说了,小镇那时无论取暖,还是做饭都烧煤球炉子,就是图上这模样,上面一火眼儿,隆火时按上拔火罐儿。炉子边上一个擞火的小洞儿,炉灰从最底下炉篦子掉出。

       您知道,煤球炉子隆火时,倍儿呛,安上拔火罐也是乌烟瘴气,只能搬到院里,冬天也一样,等火上来,才能搬进屋里。我曾趴在炕沿儿,苦等炖牛肉熟的那回,烧的就是煤球炉子。这种炉子没法安烟筒,大冬天的,黑镜半夜还得搬出去,不然煤气熏着,由于煤球炉子要经常搬来搬去,所以炉子还带提手。

    (太平庄煤铺)

       说到我小时候的煤铺也有好几个,就我知道的有六郎庄煤场、西苑百货店东边的煤场,小草桥边上的煤场,就是我捞小鱼儿那。镇上的煤铺老虎洞东口有一个,太平庄胡同有一个,就是挨着七一棉织厂那个煤铺,我家大多在那买煤,图中标记太平庄煤场。

       所有的煤铺都是国营或大集体的,黄土也是统一掺好了拉到煤铺,好烧不好烧就那个,煤铺只负责压制和出售煤球儿。

    (机制煤球)

       掺好黄土的煤沫子堆的跟小山是的,一条斜斜的传送带,把煤沫子送到机器上方的漏斗里,压煤球的机器到也简单,电棍子带动俩挨在一起的铁轮子旋转,铁轮子表面布满半圆坑,像兵乓球大小,铁轮子咣浪咣浪的转,压好的煤球从下面布拉、布拉掉出来,尔后风干出售。

    (自己动手做煤球儿)

       那时家家都烧煤球,都要自己买煤,有人给送那是要花银子,上档次的人家儿。这煤球从买到烧,反正是一通的折腾,唉,可就是剩下很多煤沫子,那可舍不得扔,都是钱买来的。

       怎办呢?自己攥煤球,就像图片上的老人一样,先做煤茧儿,然后用手一个个攥成球儿,当然很多就这么直接烧,您瞧瞧。

                                                                       2024年5月10日 海淀老头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海淀的故事(九十八)煤球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gl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