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小众散文里,看到过一个悲情的故事。
他们16岁相恋,26岁结婚。
中间这10年,皆是异地恋。
高中时,他们隔着需要乘坐3小时公交车的地理距离。
熬到大学后,因报考的阴差阳错,一个飞向了两千公里以外的北方,另一个,留在了原点。
这些与孤独为伍的岁月,女孩提过无数次分手,但又无数次重拾起坚持下去的信念。
女孩想,熬吧,也许熬出的爱,更醇,更烈。
再加上3年异国恋的折腾,他们终得圆满。
那次重逢,他们订下一周酒店。
在那张米白色的大圆床上,他们爱得昏天暗地,翻云覆雨。
整整7天,他们足不出户,以肉体的交融,身心的交换,来祝贺异地恋的修成正果。
很快,两人领证。
或许情感匮乏得太久,在婚后,女孩依然保持着“你我合二为一”的痴狂。
他去哪,他喜欢什么,他脑子里正在思考什么,她都想与其同步。
不论是三观,亦或喜好,她都渴望和彼此达到完美的融合——好像只有这样,才不辜负这10年的等待。
可这样“亦步亦趋”的婚姻,不到一年,便彻底崩盘。
没有出轨,没有婆媳矛盾。只不过是因为在两人过度地索取和摩擦之后,只剩下对彼此的麻木和厌倦。
她想和他活进同一个世界。
可等真正进去后,她只想逃离,不断地逃离。
难怪作者在结尾感叹:
这或许可以称之为“罗曼蒂克式婚姻”。
在影视作品里,很多感人泪下的爱情故事,都透露着这样的暗示——
你爱我,你就要为我低头。
好的婚姻是一场完美的契合,犹如双剑合璧
真正的爱,就是把心毫无保留地交给彼此。
这听着好像是那么回事。
可你发现,遵循这种不断向对方靠拢的爱情理念,大都以不幸收场。
因为当你过分地想和对方保持频率一致时,你就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
而斯科特说:
最不稳定的爱,就是没有把彼此视为单独的个体。
打个比方。
他喜欢户外,你喜欢宅在家。
他喜欢喝酒交友,你偏爱喝茶品书。
他以挣钱的多少衡量人生意义,你却以幸福与否作为生命价值的量尺。
在亲密关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你必须接受他的特异性,以及思想的独立性。
你可以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而提出相应的请求。
但我们都没有权利,去操控对方的思想和爱好取向,来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
我们爱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宠物。
他/她不是我们个人意愿的延伸,而是使我们心智迈向成熟的伴侣。
因为真正能滋润彼此心灵的,不是你什么都听我的,不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温驯和服从。
而是——你的成长带动我的成长,你的情操和特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灵魂。
网友评论